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至今,已签约246个项目,总投资额约2080亿元。今年一季度,完成签约落地科技制造业项目投资额超713亿元,超过了全年500亿元的总投资目标。
“好的项目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来的。”管委会领导动员大家,要主动出击、上门服务。新片区的招商引资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图说:傅张杰正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陈梦泽 摄
挂职23天:经手投资额从千万元跃升到几十亿元
“我们不是在接待企业,就是在赶往接待企业的路上。”挂职干部傅张杰这样形容自己。今年1月15日,他作为项目对接的招商专员,跟随管委会领导赶往市区,接见韩国进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载镛。潘载镛说:“我想把研发中心放到临港来,唯一的要求就是快。”带队招商的领导听了这句话,笑着回复:“那你选对地方了。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奇迹,争取再创一个‘进平速度’。”
首次线下会面,双方很快就敲定了合作意向。傅张杰记得,那天是自己到临港“挂职锻炼”的第23天。“虽然此前在新片区也经手了几个领域的项目,但从千万元的投资额跳到几十亿元,还是感到很震撼的。”
去年12月,临港新片区面向海内外发布“英雄帖”。一时间,心怀抱负的年轻人纷纷奔赴于此,傅张杰就是其中之一。
“我从未接触过产业招商,报到第一天,就被派去接待了。”初次面对企业,“对方提出很多专业问题,我只能翻文件一条条查找”。
为了尽快“补白”,傅张杰搜集起新片区所有的政策、相关领域的行业调研报告等资料,每晚给自己“加餐”。他用了20多天把政策吃透。
图说:傅张杰正在与同事沟通工作。陈梦泽 摄
企业落户临港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临港新片区招商引资的热度不减。2月13日,一场“云签约”在管委会举行,1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超200亿元。作为签约企业之一,韩国进平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临港奉贤园区分期建设生产基地和研发销售中心,项目总投资约83.5亿元,投产后年产值约150亿元。此时,距年前的首次会面,仅仅过去了29天。
“这里有最好的政策、最高效的服务、最专业的态度。”进平科技执行董事庄志研毫不吝啬对临港招商团队的夸赞。“我们经常为一些细节讨论到凌晨。无论什么时候发信息,对方基本上都是秒回。记得大年初三的早上,我还被叫到管委会开会。”在庄志研看来,外企到临港投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里感受到了信心。“工作人员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你相信,他们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潘载镛说,自己最初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但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提到“构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生态圈”,让潘载镛看到了新片区更广阔的前景,“我决定把更多项目放到临港”。
“店小二”的使命:做土壤里的蚯蚓,助万木成林
在傅张杰看来,临港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是政策与环境,这两大优势就像阳光与土壤,企业把种子放进来,“店小二们”就和蚯蚓一样,让土地肥沃,助万木成林。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涌入,傅张杰和同事们也更加注重经验总结。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摸索出一套服务企业的“独门秘籍”。“从洽谈到实际运行,每个环节都有服务专员,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傅张杰说。
驻临港记者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