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底,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以来,扎根在社区中的“非遗”,逐渐枝繁叶茂,并不断创新。12月14日至1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交流活动,据悉,今年将在全国拓展“非遗在社区”试点范围,在全国8个城市继续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
图说:非遗在社区 官方图
上海的经验,传承新活力
试点工作落“沪”以来,上海市积极支持指导奉贤区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实施社区非遗传习展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传承人能力提升、社区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举措,推动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古华园是奉贤区传统历史风貌保护区和特色园林街区,也是奉贤区“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的重要项目承载区。该区域是奉贤区“贤文化”和特色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平台和传播阵地,融非遗课堂教学(贤苑讲贤堂)、非遗体验互动(品贤轩)和非遗动态秀(言子大戏台)于一体,常态化开展非遗项目的教育培训、体验活动、竞技展示等活动,深入践行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实现非遗在市民和社区中的“活态传承”。在这里,既能看到独具江南元素和奉贤区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南桥撕纸、山歌剧、江南孙氏二胡艺术等,还有太极拳、书法、京剧、越剧等,是居民开展美育修身、健身和社会活动的社区集聚地,是奉贤“非遗在社区”重要的展示窗口。
图说:“非遗在社区”在上海的试点初见成效 官方图
“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自元代传承至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2006年,“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市园南中学自2008年以来,以“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项目为引领,依托区域文化资源,通过筹建棉纺文化系列特色场馆,组建棉纺文化系列学生社团,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创建网络互动平台等,构建了“1+12+1+X”的非遗示范联动模式。学校“黄道婆陈列室”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学期联动周边兄弟学校开展“走进非遗”主题活动,寒、暑假面向全市中小学生举办非遗主题开放日体验活动,与周边社区居委开展“邻里共建”合作,每年接待数十个国内外参观访问团体……历经十余年,基地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促进每一位菁菁学子、普通市民在走近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滋养心灵,焕发文化自信的光彩。
图说:学生尝试手工棉纺织 官方图
推广向全国,一起爱非遗
作为全国的试点,上海不仅在传承本地的非遗文化,凌云街道社区学校在街道和区非遗办的支持下,于2016年从贵州石桥引入原生态又实用环保的“古法造纸”非遗项目,在社区里辟出200平方米建设造纸体验基地。几年来,“古法造纸”已成了凌云辖区内外各单位和中小幼学校的经典体验项目,迄今已接待了300多批、近3万多人次的学习体验。
在此次交流活动中,各地看到了上海“非遗在社区”试点的初步成效,也都跃跃欲试。未来“非遗在社区”试点范围将扩大至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温州市、青岛市、东营市、荆州市、深圳市、成都市等八地。
图说:市民体验古法造纸 官方图
“近年来,东城区非常注重非遗在社区的普及推广与传承发展,我们充分利用社区中的‘网红打卡点’和‘时尚潮流聚集地’,发挥社会机构的功能,有意识地让非遗融入时尚生活中。”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宋叙说,“自2016年起,东城区陆续在角楼图书馆办‘非遗52日’,在南锣书店设置‘手作体验、文化雅集’……同时,每年还坚持举办‘清明放飞’‘端午赛龙舟’等大型传统文化活动。”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震也表示,当地已经起草制订了《非遗体验基地》《非遗民宿》地方标准,大力开展非遗体验基地和非遗民宿创建工作,至今已建成市县两级百个非遗体验基地和33家非遗民宿创建单位,并充分挖掘“南戏故里”的文化资源。
有了土壤,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