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高耸着“长春电影制片厂”字样的大门,把我带入斑驳的光影世界,触动起别样的怀旧之情。

别样长影别样情-LMLPHP

这里曾是开创新中国电影史“七个第一”的长影厂,如今摇身成了“长影旧址博物馆”。它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满映”建筑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又紧随时代,成为记录长影发轫、进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

浓缩长影历程之旅,从进厂门不远处昂首挺胸的工农兵雕像开始。铁钎镰刀钢枪,身姿刚毅挺拔,瞬间把我带回了看露天电影的少儿年代。那时我在乡下外婆家,早早吃过晚饭,呼朋唤友来到生产队社场上,等待天慢慢暗下,等待放映机那一束强光射向白色银幕,等待激昂音乐响起,最先看到的便是这工农兵雕像和“长春电影制片厂”7个大字。尽管那时只能反复看银幕上的《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仍那样津津有味。“文革”后期,随着《平原游击队》复映,双枪李向阳的英姿更是让小伙伴们如痴如醉。

我不一定是最早到社场的人,但一定在最晚离开的一拨人中间,总要看到演职员字幕放完。当时并不在意哪个电影制片厂出品,而是因为看多了末尾的“演奏 长影乐团”“指挥 尹升山”,记住了“长影”。儿时一直以为,“指挥”是影片最高领导,统帅一切,要不怎么放在最后呢?长大后才知,我把“指挥”与“导演”搞混了。

电影永久盘桓在脑际,如此走进博物馆,便是回家的感觉。

致敬过张辛实、袁牧之、陈波儿等5位长影开拓者雕像,我一路缓步前行。伪满映展区、七个第一展区、50年代影片展区……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刘三姐》《芦笙恋歌》《党的女儿》等一段段电影往事重现在眼前;而光影长廊、道具展区、字幕间展区、流金岁月展区,直到3个摄影棚及混合录音棚,则展示了电影生产、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道具等多重主题。

来到老电影院街景展区,上世纪70年代常见的影院门口飘动的布帘,小小的售票窗口,色彩多样的电影票,还有经典电影海报,让我回到了当年小镇上刚有电影院的时光。“文革”结束,被封存的佳片纷纷重见天日,我再也不必在寒风中苦等《徐秋影案件》的开场,再也不必为看《冰山上的来客》摇橹涉水赶场。我可以买了《兵临城下》《战火中的青春》电影票,坐在电影院木板靠椅上尽情享受。不过零花钱毕竟有限,而好片看一遍又不过瘾,怎么办?我们发现了电影院舞台后面有3个透气口,直通外面一块闲置又隐匿的场地。于是就搬来小竹椅,透过小孔,优哉游哉地看起了免费的“反”电影。记得重映《甲午风云》,尤其是邓世昌率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的场景,特别带劲,我们没时间,就赶在撞沉吉野号的那个时间点去过过瘾。而今走到长影旧址博物馆中“甲午风云展区”,除了详尽的影片介绍外,还有一个互动区域,令我喜出望外,站上去操作一把,体验“撞沉吉野”的壮烈。

走出博物馆,心又飞到了半小时车程之遥的长影世纪城。从博物馆到世纪城,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联通起电影温情永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2-17 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