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肺ECMO技术“搬”进长宁这所高中的生物课堂-LMLPHP

图说: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的学生正在设计模拟“人工心肺系统” 学校供图

“患者男,65岁,发热一周,咳血8小时,体温最高达39.4℃。入院前,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的数字生命科学馆模拟医院送来了一位疑似新冠肺炎“虚拟患者”,天山学校的“小医生”们分成三个医疗小组,为这名“患者”会诊。

这堂名为《呼吸系统与ECMO技术》的拓展课仅是“疫情中的生命科学素养”系列课程之一,而这系列课程是学校在今年疫情期间紧扣生命科学素养三个维度,推出的课程“新成员”。不仅如此,学校还开发建设了“一园二馆三中心”——天山校园、长宁区防灾减灾体验馆、学校生涯发展主题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心理辅导中心、体育艺术中心。

人工肺ECMO技术“搬”进长宁这所高中的生物课堂-LMLPHP

戴上AR眼睛“诊疗”

为了对“患者”作出更准确的“诊疗”,“小医生”们戴上了AR增强数字眼镜,通过科学馆里的中国数字人体教学系统,查阅了正常的肺部X光片,并和患者的肺部X光片进行比对。很可惜,经过1周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日趋加重,尤其是心脏和肺部衰竭严重。

“看来得启用人工心肺技术了!”课程指导老师吴承翰向“小医生”们展示了人工肺ECMO(体外膜肺部氧合)的基本原理,并鼓励他们设计“我眼中的人工心肺系统”。“用气体交换装置来代替肺,增加通气装置和人工心脏,实现体外循环”……尽管“小医生”们的人工心肺系统未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但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医学的想象力。

在天山学校,这样和学科融合的生命科学学科特色课程已经形成了课程群,分为基础普及类、兴趣提高类、创新拔尖类三类。

生命教育不该“照本宣科”

天山学校的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独特的《生命科学素养绿色护照》,记录特色课程修习情况,并纳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的“学校特色指标”评价中。

学校打破围墙,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校外教育机构等社会资源,签署共建协议,成立“生命共育”联盟,开发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职业实践体验。学校还设计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学生丰富的生命感悟,比如,参加首部全景式方舱医院抗疫实录主旋律著作《方舱记忆》的首发式。

校长焦勤说,“护照”是学校尝试建立多元的学生生命科学素养评价办法的一种形式。“学校基于对生命的理解,建构生命科学素养培育体系,绘就生命成长的画卷。生命教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希望用学科里严谨的知识、生活中鲜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会生活、善于学习会发展,勇于负责有担当等综合能力。”

12-18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