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对,查《辞海》。”这样一句美誉,是《辞海》用84年、6次修订积累下的扎实口碑。对一代代读者来说,《辞海》是标准,是权威,地位不言而喻。今年《辞海》(第七版)在第17届上海书展上一经面世,便立即成为焦点。这部耗费近2000位编纂出版人员5年心血重新编修的辞书,成为一座崭新的“文化丰碑”。“丰碑”如何建起?今天下午,《辞海》(第七版)出版座谈会在京沪两地召开,揭开不为人知的匠心故事。

对不对?查《辞海》!这座“文化丰碑”的背后,是无数编纂者的坚守-LMLPHP

图说:《辞海》

提到“对不对,查《辞海》”的说法,《辞海》(第七版)中国近代史分科主编熊月之深有感触。他负责的部分收录了1907年民族英雄秋瑾在浙江绍兴牺牲的历史。对秋瑾之死,民间传说与汤寿潜有脱不开的关系,学术界对此说法却一直没有定论。早期版本的《辞海》收录的是汤寿潜“有罪论”,直到1989年,学术界认为这件事“查无实据”,《辞海》便更改为“无罪论”。后来,一个电视剧剧组在拍摄秋瑾之死时,将汤寿潜打造成出卖了烈士秋瑾的反派角色,引起汤寿潜后人的抗议。最终,他们引用《辞海》的更正作为证据,说服了剧组。“‘对不对,查《辞海》’这六个字,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辞海》已经经常性地被大家作为评断是非、解决争论的依据。”

《辞海》的准确性、权威性,是建立在一次次修订、一次次吸纳最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这要求“辞海人”数十年如一日走在学术前沿,这也正是《辞海》(第七版)中国文学分科主编陈尚君从1985年开始参与编纂《辞海》以来,对自己的一贯要求。“成为‘辞海人’的35年里,学术成就日新月异,我负责的唐宋文学部分现在有1500个词条,涉及过万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都经过无数积累、更迭。”最初陈尚君负责的第四版《辞海》中,唐代诗人词条多是根据史传、笔记、诗作写成,内容疑信参半。1978年以后,《辞海》以史诗互证的方式更准确地还原诗人的人生轨迹,解读作品时也更关心写作原因及作品寓意。

每一版《辞海》,不仅仅是学者们手中的工具书,更承担着记录时代的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座谈会上回忆,1936年,第一版《辞海》问世之时,上海正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舒新城等第一代“辞海人”冒着极大的风险,收录了“塘沽协定”“上海事变”“九一八”等一系列词目,既真实记录了历史,也强有力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展现了中国文人的民族气节。

时至今日,老一代“辞海人”的精神一直在新一代“辞海人”的血液里流淌。近10年来,国内科技突飞猛进,新创造、新发现层出不穷。因此,《辞海》(第七版)对75%以上的条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或更新,还新增了交通运输、能源、材料、环境科学等学科,并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航天航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予以系统性地增强,有些学科新增条目甚至超过80%。同时,顺应时代发展,《辞海》(第七版)还同步推出网络版,融合多媒体资源,有声、有色、有形,覆盖各类终端,满足当今读者随时随地知识查询的需求。就像初版《辞海》记录下抗日战争时期的国人立场一样,《辞海》

12-19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