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外雪花飞舞,棚内绿意盎然,碗口粗、近半米长的冬瓜密密麻麻。“一个棚产量约12万斤,现在批发价一块三一斤,两棚冬瓜卖30万元不成问题。”说起收成,大棚主人安海十分高兴。
这里,是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去年3月开始,安海建起11个钢架大棚,一个棚占地将近6亩;今年8月,他在两个大棚里种了冬瓜,眼下正分批销售。
就在一年多前,这片地还是戈壁荒滩,张掖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不到一成。“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张掖2017年以来累计发展戈壁农业11.76万亩,总产值25亿元,带动11万人增收。“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荒滩,如今果菜飘香。
安海的钢架大棚,长155米、宽24米,占地面积相当于9个标准篮球场大小。一进大棚,左边是水肥一体化池。水和肥在这里配比后,通过滴灌管道直达冬瓜苗根部。“水肥配方由专家指导设定,灌溉频次、时长,以及棚内的温度湿度等,由系统自动控制。”安海告诉记者。
在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面积20万平方米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自动化程度更高。“整个温室,从建筑材料、建造标准到搭载技术,都很先进。”公司生产技术经理安康平介绍,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全部由电脑自动控制。
温室内生长的串番茄,每串的数量都差不多,每粒番茄的个头、色泽、口感差别非常小。
原因何在?安康平说,每棵植株的灌溉、施肥均由精准水肥循环系统统一控制,温室上、中、下部均安装了传感器,保证植物生长环境一致。
河西自古缺水。发展戈壁农业,水从哪里来?
“我们通过平田整地,衬砌渠道、铺设喷滴灌节水设施等办法,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文斌说,改造后至少节水1/3,“节余出来的用水指标,用于新增戈壁农业灌溉用水。”
温室内,基质架两侧都有沟槽,用于回收植物未吸收的水分和肥料。安康平介绍,“一般能吸收七八成,多余水肥经过回收、过滤、处理后继续使用。”
在甘州区甘肃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和一般菌棒采用塑料薄膜包装不同,这里采用的是食品级塑料瓶,可以反复使用。“废弃菌料目前是当作有机肥卖掉,90元一吨。下一步准备开发成饲料。”公司副总经理刘利说。
张文斌介绍,相比于中东部地区,张掖不仅有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等优势,而且病虫害少得多,使用农药也少得多,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去年5月开工、10月投产,神农珍稀菇业今年已经实现5700万元产值。“现在每天出菇约20吨,还是供不应求。”刘利说,截至目前,企业已经收到张掖市两份“大礼包”:戈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300万元,实际投产菌瓶补助500万元。
为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戈壁农业的积极性,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2017年以来,张掖先后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2.15亿元,采取定向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从用地划拨、基础设施配套、种苗菌种繁育、高效节水、科技研发、销售流通、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多亏了镇上干部的贴心服务,50多亩地的产权证很快到手,我顺利抵押拿到贷款200万元。”安海感激地说,倪家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兴海还为他提供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免费咨询服务。“周师傅一周至少来两次,教我降低种植密度,冬瓜产量提高了不少。”
海升温室里,一行番茄120米长,白乐善开着升降车落蔓。因为腿脚不便,白乐善以前很少外出务工,日子过得紧巴巴。“这里工作强度不大。我是落蔓工、媳妇是盘头工,俩人工资加起来一个月9000多元!”
海升还在“升”。公司二期、三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总占地面积2000亩,投资26.8亿元,明年8月投产后,可带动50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增收4.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