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不断勇攀高峰。11月8日,世界瞩目的川藏铁路雅林段(四川雅安至西藏林芝段)开工建设。

作为史诗级铁路工程,川藏铁路雅林段由四川盆地直登青藏高原,线路呈台阶式“八起八伏”,依次经过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山原区、藏东南横断山区、藏南谷底区,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

这是一场迎难而上的勇敢跋涉,也是一段先行使命的果敢担当。

翻开“十三五”的编年册,中国铁路不断在高峰中再攀新高,科技取得新进步,发展迈上新台阶。5年里,铁路人勠力同心,谱写了新时代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运营,“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加快推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路网纵横、四通八达;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中国高铁、领跑世界……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运行、高品质服务,中国铁路加速奔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强劲引擎。

双网融合 高品质构筑出行新时空

“用动车把老婆顺利地娶回家倍儿爽!”2019年1月21日,家住云南大理的何学强坐上D8707次动车组列车,跨越700公里把心上人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娶回了家。

把动车当“婚车”,中国铁路网飞速发展并持续完善,为人民生活绘就了美好图谱。

大江南北,一条条铁路在中华大地上刻下刚劲线条。在龙江冰城,哈牡高铁自此引出并向东延伸贯通,划上中国高铁网“最北一横”;在祖国西南,云桂铁路串联散落“遗珠”,滇东南旅游跑出加速度;在大巴山区,西成高铁穿越群山峻岭开辟新“蜀道”,3小时跨越3000年;在浙皖水乡,杭黄高铁由千岛湖驶向富春江,成就黄金旅游线;在“塞上江南”,银川至中卫铁路把宁夏拉入高铁朋友圈……

2016年至2019年,全国铁路新线投产1.9万公里,2020年预计新线投产4400公里左右。

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在14.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以上,稳居世界第一。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在中华大地快速织就。

5年来,“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运营,“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加快推进,中国高铁版图不断扩大,为更多人带来了“半日往返千里”的幸福感。

北京、上海、武汉、郑州等全国及区域中心城市,建成了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不同速度等级的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至3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至2小时交通圈。

越织越密的高铁网,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预计到2020年年底,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95%以上将有高铁连通。说走就走成为日常,朝发夕至都觉太慢。

公益“慢火车”。李玉祥 摄

如果说风驰电掣的高铁,支撑了“中国速度”;蜿蜒穿行于大山深处的绿皮车,则彰显了中国铁路最贴近民生的温度。

“十三五”以来,81对公益“慢火车”不断提高服务品质,154个无轨站普及高铁便利。2016年至2019年,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新增铁路里程1.6万公里,占同期全国铁路投产里程的82.6%,其中新增高铁1.3万公里,占同期全国高铁投产里程的81%。部分贫困地区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一步跨入高铁时代,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基础性保障作用。

“走得了”是基础,“走得好”是追求。全面布局旅客美好出行新时空,5年来,中国铁路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点点滴滴,孜孜以求,人民群众从中真切感受到了铁路人的用心和旅途中的变化。

电子客票。 莫衍聪 摄

“我今天坐高铁去吐鲁番办事,提前在网上买好了票,进站、检票刷一下身份证,很快就通过了。”4月29日0时起,甘肃兰州至新疆乌鲁木齐高速铁路全线实施电子客票。当日,在D2706次列车上,旅客王强高兴地说:“现在购票可以‘足不出户’‘身无分文’,不用排队取票,更不用担心弄丢车票,真是省时省力省心。”

购票乘车,是美好出行的序曲和关键。从2018年海南环岛高铁先行先试,到今年6月20日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全国铁路已有2700个车站推行电子客票,覆盖99%以上的铁路出行人群。

火车票从“有”到“无”,方寸间折射出铁路客运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的坚实步伐。“十三五”期间,铁路部门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化手段,不断优化旅客出行体验。移动支付、智能导航、刷脸核验、网上订餐、在线选座、扫码进站、站车Wi-Fi等创新服务举措竞相涌现,高铁网与互联网“双网融合”展现出铁路服务新气象。

中欧班列。

内外联动 高质量支撑国家战略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动脉。铁路延伸,列车呼啸,各类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和集聚,一个个世界级城市群快速崛起,铁路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强劲“火车头”。

“十三五”以来,中国铁路积极构建高效快捷的铁路交通网,为国家重大战略顺利推进实施提供了坚强支撑。

9月16日13时许,55001次动态检测列车从大兴机场站鸣笛发车,京雄城际铁路大兴机场站至雄安站正式进入联调联试动态检测阶段,其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

“轨道上的京津冀”日益完善,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地区路网建设力度加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石济客专、京张高铁、张大高铁等对外区际铁路通道,有效加强京津冀与周边地区的快速交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城际和区域性铁路投运在即,区域内部一体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城市为中心、铁路为轴线的点轴联动,有效带动区域协同发展,铁路已成为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的主力军。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孙立君 摄

这5年,长三角铁路建设发展加速,相继开通郑徐、金丽温、衢九、杭黄、青盐等高铁线路,截至2019年年底,营业里程达11632公里。织线成网、互联互通、持续扩容的长三角铁路版图强势铺开,沪苏浙皖“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带动形成0.5至3小时城际交通圈,区内城市发展空间与前景更加广阔。

这5年,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迈出坚实步伐。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江湛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建成通车,赣深高铁、深江高铁和珠三角城际等10多条铁路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19年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达2100公里,大湾区联通粤东西北的放射形高快速铁路网基本形成,一个创新要素便捷流通、产业活力迸发、幸福感日渐提升的大湾区呈现在世界面前。

这5年,“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让西部地区发展驶上快速道。纵贯南北的浩吉重载货运铁路,为晋陕蒙煤炭资源畅通运输渠道;张呼高铁、宝兰高铁、西成高铁等高速铁路带动沿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行3年多以来,累计发出铁海联运班列5500余列,有效发挥西部地区连接“一带一路”的纽带作用。

千年前,漠上悠扬的驼铃,摇出东西方交流的序曲,千年后,驰骋穿梭的“钢铁血脉”,支撑起“新丝路”的繁华。

10月15日,满载1100吨乳制品的“波兰乳品专列”开进中国,补充“双11”货源。11月初,首列跨境电商专列“菜鸟号”满载20万件欧洲消费者网购的包裹驶向西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贸易通道严重受阻。中欧班列肩负起向欧洲运送防疫物资的任务,在亚欧大陆间开辟了一条重要的“生命通道”。疫情发生以来,截至11月初,中欧班列累计向欧洲运送防疫物资751万件、6.2万吨,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浪潮不可阻挡,中欧班列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追捧。今年,立陶宛、塞尔维亚、乌克兰等国欣然加入,中欧班列“朋友圈”进一步扩大。中国牵手欧洲21个国家和地区、92个城市,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乐。

量变推动质变。5年来,中欧班列运行效率持续提升、质量持续改善,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截至11月5日,中欧班列开行已突破万列,运送集装箱92.7万标箱。往返综合重箱率达到98.3%,双向运输更加平衡。

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现海关、铁路数据网上共享、通关状态自动反馈等功能,与俄罗斯、蒙古等国铁路共同实施口岸站扩能改造等举措,让中欧班列运输能力和通关效率大幅提高。

今年以来,阿拉山口、满洲里、二连浩特等5个口岸运量去回程同比平均增幅分别达到60%、47%。

货物种类更加丰富,市场双向互补效应更加明显。去程,从手机、电脑等IT产品到衣服、鞋帽、汽车及零配件、粮食、葡萄酒等远销欧洲市场。返程,德国啤酒、西班牙火腿、哈萨克斯坦面粉等热门“洋货”源源不断送到中国消费者手中。

昔日丝路古道,而今黄金通途。“十三五”期间,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年发运量由2016年的14.5万标箱增长到2019年的72.5万标箱,年均增长达71%。

智能调度。 鲁静 摄

自主创新 高标准夯实产业基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也是铁路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三五”以来,铁路领域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的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浩瀚长江无垠,“长虹”飞跨两岸。今年7月1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主跨为千米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开通。

“沪苏通大桥的设计建造技术实现了5个‘世界首创’,在我国乃至世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建设部主任、工程监督局局长王峰说。

一桥飞跨南北,天堑变通途。针对不同区域和环境,铁路部门创新设计建造理念,多座具有代表性的铁路桥梁拔地而起。“世界第一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世界第一大跨度的铁路钢桁拱桥”“世界海拔最高、跨度最大的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等多个“世界之最”纷纷问世。

铁路桥梁建设奇迹折射出中国铁路在工程建造方面积蓄迸发的创新活力。

日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建设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运营场景最丰富、对自然环境适应性最强的国家。

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日渐完备,创立路基沉降和冻胀控制技术,成功研制了中国高速铁路标准板式无砟轨道、40米跨度预制简支梁等,在系统掌握路基、长大隧道、大型客站等工程建造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突破。

“复兴号”系列之“绿巨人”。

“十三五”期间,“纯中国血统”的“复兴号”诞生。从“大脑”到“心脏”全部中国创造的“复兴号”,速度更快、能耗更低、寿命更长、安全性更强,车厢内Wi-Fi全覆盖,舒适度更高。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按时速350公里进行商业运营,创下世界高铁商业运营最高速度。随后,“绿巨人”“蓝暖男”加入,再到超长编组的登陆,满满都是惊喜。在不断成长中,“复兴号”增量扩容、扩大开行范围、实现智能发展、推动品牌升级,惠及更多地区的人民。

2019年12月30日,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智能型“复兴号”从北京北站驶出,在地下102米处穿越八达岭长城,奔向“冬奥之城”张家口。像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员一样,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全线采用智能技术建造,首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保驾护航,创造了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多个方面的“冠军”纪录。

作为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复兴号”动车组的开行,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特别是高速动车组已经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树立了世界高铁建设和运营的新标杆,彰显出了中国铁路的“硬实力”。

浩吉重载货运列车。

在高铁网如火如荼建设和科研攻关的“双轮驱动”下,“十三五”期间,中国铁路装备同样跑出了新时代“中国速度”。系统掌握25吨、30吨轴重重载铁路成套技术,智能驾驶万吨重载列车成功开行,重载铁路技术迈上了新台阶,货运牵引速度,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先进安全、自主可控的CTCS-3列车控制系统更加“中国化”,保证高铁列车安全高效运行、准时准点到达。

14万公里轨道线上,每天有5600至6500多列动车组列车安全有序地开行,全套先进完备的运营管理技术成为重要保障。中国铁路建立了三级调度指挥体系,掌握了复杂路网条件下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和列车运用综合调度技术,解決了不同列车编组、不同速度、不同距离、跨线运行等运输组织难题,实现了设计最小追踪间隔3至5分钟。

闭环管理的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全方位保障乘客出行安全。地震预警,风、雨、雪和异物侵限等监测技术成功运用,能够对自然灾害实时监测预警,铁路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将一切可能威胁乘客安全的危险因素消灭在“摇篮”之中。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铁路的科技创新正迎来新一轮机遇,为铁路乃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扎牢根基。

蒙内铁路。

中外互济 高水平推进国际合作

放眼全球,中国铁路的国际合作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铁路合作项目在世界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落地,为世界铁路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广袤的东非大草原到印度洋畔起伏的丘陵,蒙内铁路每日载着旅客们准时往返于两个风格迥异的城市。蒙内铁路东起肯尼亚东部港口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全长约480公里,是肯尼亚独立百年来建设的首条铁路。自2017年5月31日投入运营以来,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运送旅客432万人次,安全运行超1000个日夜。

作为海外首条采用“中国标准”全方位运营维护的国际干线铁路,蒙内铁路成为中非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友好合作的典范。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正凭借其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等优势,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2月15日,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线路1号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其建设取得又一重要进展。

2018年6月开工的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该铁路线建成通车后,雅加达至万隆的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雅万高铁也将成为印尼乃至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我亲眼看到一个个桥墩拔地而起,中老铁路雄姿初显,等建成通车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坐火车去首都万象,还可以坐火车去中国,这真的太棒了!”望着眼前的这条钢铁大动脉,家住中老边境磨丁的老挝青年维塞如此憧憬。

中老铁路北通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绵延一千余公里,是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装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预计2021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两地朝发夕至将从梦想走向现实,中老两国将打开发展共赢的新格局。

开启泛东亚地区发展新篇章,行动是最有力的答卷。10月28日,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传来好消息,其一期线上工程2.3合同签约仪式在泰国总理府举行,标志着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泰国和中南半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水平。

疾驰的中国高铁受到世界广泛瞩目,“中国方案”叩开了欧洲市场大门。

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长鸣,一辆满载旅客的列车驶入新建的新贝尔格莱德站,由中国企业参建的匈塞铁路贝泽段左线在10月21日正式开通运营。

匈塞铁路自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至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全长350公里,为客货共用电气化双线铁路,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

“匈塞铁路全线通车后,贝尔格莱德至布达佩斯火车车程仅需不到3个小时,将大大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缩短塞尔维亚至欧洲腹地的距离。”5月30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视察匈塞铁路建设工地时表示,匈塞铁路项目对塞尔维亚至关重要,对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礼物。

匈塞铁路是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欧洲第一单、“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也是中国铁路标准与欧盟UIC标准的首次对接。匈塞铁路贝泽段左线开通运营,为顺利推进项目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目前,建设者们正全面推进巴旧段左线等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成为塞尔维亚深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十三五”规划落地生长、拔节育穗。中国铁路为人民生活幸福、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富强贡献了“钢铁”力量。站在新起点,在奋进“十四五”的新征程上,中国铁路视野更加开阔,格局更加宏大,步伐更加从容。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资料片

12-21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