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这天,气温骤降。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大街上,64岁的村民原锁莲却穿得并不多。只见她手执扫帚,专注清扫。“反正每天早上要锻炼,不如我义务帮忙扫扫大街,看着居住的地方干净,心里也舒坦。”原锁莲笑着举起扫帚说:“别看它普通,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因为它,才有了东四义村的今天。”
东四义村,因大搞卫生运动名起于上世纪50年代,是全国闻名的卫生模范村。75岁的老党员班兴和激动地说:“从那以后,‘一把扫帚’就变成一种精神,代代相传。”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村里靠着开办煤矿、水泥厂等村集体企业富了起来,80%的村民都在村办企业上班,日子日渐富足。
“‘兜里有钱’了,我们在环境建设和治理上十分舍得,但治理力度越来越跟不上污染程度。”东四义村党支部书记王兵告诉记者:“随着时代发展,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既要注重生态保护,还要考虑解决村民就业,保证村民利益。”
如何在生态与生产中谋求平衡?肩上担着全村2600多人的责任,王兵心里明白,“环境好才能安享幸福,生态好才能幸福绵长,不论咋办,根儿不能变”。
2016年,村里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在东四义公园里建起了可入住500位老人的养老院,为村里直接解决就业50余人。
“养老院通过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以固定分红形式落地,保证了村集体每年都有固定收入。”王兵坦言:“经过几年实践,村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才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让我们村的颜值和气质得到提升,更让我们走得长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了,村民的生活也跟着好起来,生活好了,民心也凝聚得更紧了。刚在村委会领取了30斤白菜的村民原学军一脸幸福地告诉记者:“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逢年过节还有福利,谁不羡慕咱的生活。”
从“全国卫生模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到“国家森林乡村”,这个村庄挂满“绿色”勋章;从挣脱生存困境、突破发展瓶颈到步入振兴路径,这里高举“绿色发展”大旗,诠释着东四义人的幸福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