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虹口区霍山路上,一对祖孙相伴前行,老人不时比划着,仿佛在对孩子述说着什么……这是由上海SMG拍摄的纪录片《幸存者之歌》的开篇镜头。镜头中的孩子,十多年后远涉重洋,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最终于上世纪90年代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并成长为用笔尖书写人类苦难的作家。在她的创作规划里,有整整十部“犹太人在上海”系列长篇小说。

她用将近20年时间走访了欧美犹太人,留下大量一手史料,并做了100多万字的记载、提纲与初稿。她,就是加拿大华裔作家——贝拉。

《幸存者之歌》:上海曾是犹太民族的“诺亚方舟”-LMLPHP

图说:2019年,贝拉(右)拜访葛浩文

贝拉说,第一次知道犹太人是在她六七岁那年。“有天下午,我外公与我路过虹口霍山路时,他指着周边的房子对我说:这儿以前是犹太人居住的地方。我问什么是犹太人?他说那是一群从遥远的部落逃亡到上海的落难王子与公主们……”在她幼年印象里,

上海市民对来避难的犹太人富有极大的同情心和怜悯心。

当年,两万多名为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的犹太难民从欧洲来到上海,其中,就包括据好莱坞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的父母大卫与朵拉。他们在上海的真实经历深深打动了贝拉,她以此为蓝本创作了长篇小说《幸存者之歌》,去年该书中文版问世,反响热烈。今年,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将该书译成英文版,并出版发行,二战期间来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的生命画卷展得以站上更广阔的舞台,向世界宣告

:无论命运如何艰难,他们在困苦中依然绽放着爱情、梦想和信仰之花。

贝拉介绍,自己与迈克因《魔咒钢琴》而相识。在交谈中,贝拉得知迈克是在上海出生的犹太人,她非常欣喜。“迈克的父亲大卫是上海美商电话公司高层,妈妈朵拉经营着一家演员专供的服装店。他花了很多时间告诉我他们一家在上海的往事,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上海的历史,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我。”贝拉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大卫当年任职的美商公司资料,从大卫的工资单、履历书,到亲笔信、当年的老照片,她做出了厚厚一本《上海的记忆》。当

迈克打开这本书时,已禁不住热泪盈眶。让迈克一家更为感动的是,贝拉根据大卫履历上的地址找到了他们当年在上海的故居,房子里,大卫一家留下的钢琴还完好如初。

“这段历史,对每一位犹太人、每一位上海人都很有意义,”贝拉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上海,这是一座开放、自由、海纳百川的城市。

《幸存者之歌》:上海曾是犹太民族的“诺亚方舟”-LMLPHP

图说:贝拉与三位著名学者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上世纪30年代,欧洲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近2万名欧洲犹太人逃难到上海。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帮助下,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尚必武院士认为,葛浩文是当今整个中国文学界最伟大的译者。“葛浩文的译本是可读、可信、有趣的,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包容的城市对受难犹太人的帮助。”

二战犹太人难民后裔沙拉·伊马斯表示,贝拉以文学关注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爱与信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正是这样的作家让世界了解中国。

贝拉的小说《幸存者之歌》埋藏着真实人物的身影和灵魂,呼唤着爱与和平,生动诠释了犹太人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幸存者之歌》纪录片将历史从纸端引向镜头,力求真实还原大卫夫妇在上海的生活。纪录片片长90分钟左右,拍摄完成后将在院线及中美两国的电视台播出。

本报图文综合微信公众号“日本关西华文”

12-29 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