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不一定要做出啥传世工艺品,而是真正尊重自己的每日工作。
有人问我,生活在上海,最喜欢它的什么?是摩天大楼,还是时髦聚场?是生煎馒头还是红烧肉?都不是。是我在上海认识的一些人……我们并不真的认识,却又熟悉亲切,宛如老朋友。
离梅龙镇广场不远,有家小小的打印社,小到就像在大楼过道缝里挤出来的一条细长店面。我在那里拍过许多次证件照,也复印过好多次材料。老板眼睛小小的,话比较少;老板娘眼睛大大的,人很活泼。就算只是三块、五块钱的小生意,也从不嫌弃,耐心对待。有几回我赶时间,他们比我还着急,反复检查每一页,生怕误事。
恒隆后面还有一家小理发店,说来你可能不信,门面就真的只有一扇门这么宽!走进去,店堂也只能勉强容纳两三个顾客。有次我去,墙上价目表涨了几块钱,边上非常抱歉地注释了原因。
理发师人缘好,店里总有附近的老爷叔来闲坐高谈,指手画脚该怎么经营理发馆,他不烦不恼,边理发边听着,笑而不语。不像其他地方,他从不推销产品,也很少在理发时没话找话瞎聊。但有几次,我想任着心意搞个绵羊头,他急得脸通红:“那样真的不好看,像什么样子啊!”每次剪完我道谢,他便腼腆到结巴:“不谢不谢……剪得好,自己也很有成就的。”然后心满意足盯住我后脑勺端详半天。
很多人对装修心有余悸,说会要去半条命,但我认为更可能是没遇到良人。我认识个老张师傅,做塑钢窗的,我是处女座,他比我还较真儿,只是装一扇落地门而已,他拉着我比比画画讨论一整天,因为“哪里要是做得不好,首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后来上海整治破墙开店,他们全家要搬去成本相对低的重庆时,我就像练武之人,一下失去了惺惺相惜的对手。
匠人精神,不用非得孤灯苦旅做出啥传世工艺品,而是真正尊重自己每日工作,哪怕只是擦马桶,也每个细节精益求精,这是种体面,更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我爷爷曾说,当别人把一份工作或一件事交给你时,就是对你最大的肯定,要比交给你活儿的人更上心、更细心,才对得起这份信任——此谓君子间的“契约精神”。
我还认识一个物业姑娘,从没见过面,只在微信上加了彼此,但我知道,大小事托付给她从来不会出错。有一次家里燃气管出问题,我们都不在,40摄氏度的大热天,忙碌如她,二话不说就赶过去,比自己的事还上心。当我转账感谢时,她回复:“不需要,举手之劳……”
上海话里对那些做事混乱、不靠谱的家伙,叫“拆烂污朋友”,却用“生活清爽”形容思路清楚、工作认真出色的人。我喜欢同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打交道,他们敬业、专注,撑起一座城市的体面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