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护士冯丽美在浦东机场支援边检采样时的工作照。新华网发
图为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前往雷神山医院时的合影,自下向上数第二排左一为冯丽美。新华网发
结束了今年最后一次隔离,34岁的护士冯丽美把12月余下的日子过得很普通:白天去医院上班,晚上回家辅导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写作业。在外人看来,或许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曾在年初驻守武汉雷神山医院48天、又赴浦东机场“守国门”两月的医务工作者的岁末。
年初,冯丽美和杨浦区中心医院的49名同事共同驰援武汉,在雷神山C3病区从2月奋战到4月,救治的59位新冠患者全员康复,出院后无一例复阳;8月和11月,她两次带队上海市杨浦区医护,整月在浦东机场为入境旅客进行核酸采样,一轮轮每班12小时的执勤,将病毒传播的风险牢牢“卡”在了市民的生活外。
在采访中,冯丽美不太喜欢“伟大”以及诸如此类的字眼,“我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她觉得,2020年,其实很多人都称得上为身边和全社会的平安而努力自律、控制疫情不再扩散的“逆行者”。
无可否认的是,时刻面对新冠病毒威胁的“大白”并不好当。在医院里,冯丽美是泌尿外科的责任护士,常常和同事处理病人身上的肾结石或前列腺囊肿,工作环境谈不上凶险,防护服更从没穿过。因此,当她2月19日抵达武汉,被通知此行目的地是当时万众瞩目、集中收治重症病人的雷神山医院时,心里不免既忐忑,又紧张:“多苦多累我们都不怕,主要是上有老,下有小。”
但她很信任和战友“拧成一股绳”的感觉。身边是一起从大巴下车的49位同事,她想:“这么多人都在一起!”内心便涌上坚定。这股劲撑着她度过了在武汉和机场的108天。
“我觉得护士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一种韧劲,”冯丽美如此总结自己心中医护们顽强工作的秘诀,“不管在武汉还是在机场,每个人都不太计较自己干得多还是少,有什么活都抢着来,也不会想‘多去几次病房就多一分危险’。”
冯丽美走上护士之路其实很偶然。不是电视剧里的“上学时崇拜南丁格尔”,而是因为信任的人告诉她护理专业方便就业。但多年的从业生涯让她对自己的职业赋予了更多感情和尊严,她向记者自豪地举例:很多病人认为护士的工作不过是打针发药,可像她们在武汉那样“戴几层手套都能打针”绝对是技术活。
对疫情暴发后张文宏流传甚广的那句“医生有多重要,护理姐妹就有多重要”,冯丽美深以为然。“我08年参加工作,以前从没想过会有新冠疫情,也没想过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能对社会有这样的贡献。我想,今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护理和医学对病人同样重要,其实医护是一体的。”
冯丽美还觉得,这份职业并没有给她带来传说中那些见惯生老病死的淡然,有了孩子之后,她反而变得更加柔软。这种体会在机场时尤深:入境航班里常有举家出行的旅客,赶上家里孩子还年幼,伸出细细的小手等着血检,她心里会感到不忍。测咽拭子的时候,冯丽美会安排孩子在父母前检查,减少视觉刺激给孩子的惊吓,“毕竟采样的棉签伸到鼻子里,小朋友看了会很恐惧,这种情况下,还是让小朋友先做。”
采样时碰到年纪相仿的小男孩,冯丽美难免想起远在家中的儿子。倒班得闲时,她依旧遵循着在武汉时养成的每天和家人视频的习惯,也会在屏幕这端问儿子:“想妈妈吗?”
这时儿子通常吐出三个字:“没有呀!”
不过,当冯丽美的丈夫在旁边逗他“我就很想妈妈呀!”的时候,小男孩会陷入沉默。
冯丽美相信,儿子一定很想她。
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家里的“老”和“小”都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她。春节前,冯丽美的父亲得知各地纷纷向湖北派出医疗队,特意从老家打来电话:“有机会你也报个名,应该去。”——当年支持女儿从家乡南通来到上海工作的也是他。冯丽美出发去武汉的那个早上,尚不知此事的儿子被家人送行的动静惊醒,他很快明白过来,但既不哭也不闹。冯丽美后来听说,儿子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她的镜头,从此每天在家翻电视新闻。
今年几次长差离家,她最感谢的还是丈夫。她不在时,丈夫每天从工作地奉贤来回奔波200多公里照顾儿子。有时他也会和冯丽美开开玩笑:“你不在,我没办法呀!”
更多的时候,冯丽美对他说,机场伙食有些吃不惯,想吃家里做的鱼。丈夫说:“好!还有什么想吃的?”
这次回家,冯丽美吃上了她最爱的清蒸鱼。“年年有余”,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新一年的好彩头。
2021年,冯丽美的新年愿望是:疫情能尽快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她说,自己今年最高兴的一刻,就是在雷神山得知武汉的方舱医院陆续开始关闭,疫情控制变得大有希望。“新的一年,最期盼疫情早日结束,大家能摘掉口罩自由出行,一切都回归正常。”
回望这一年,她曾被聚光灯所照耀,一时成了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如今又回到原来的生活,日子平常如故。想起那些“高光时刻”,2020年的末尾是不是少了点鲜花、蛋糕或是掌声,来肯定她一年间的付出?冯丽美说,其实那些在武汉、在浦东机场的日日夜夜,对她而言只是“换个地方工作”。
2021,冯丽美期盼国泰民安,再无需“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