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提炼总结了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稳固经济恢复态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开局。
经历大考 成就亮眼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压力,党中央果断决策、科学应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纾困救助政策,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同时,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载入史册的重大成就。
总体上看,2020年我国经济经历大考,成就亮眼。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升。虽然2020年一季度GDP出现负增长,但二季度GDP增速已经转正,四季度增速预计能够回到潜在增长水平,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二是主要经济指标普遍改善。2020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民间投资增速转正,市场投资信心和计划明显提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内需展现较强韧性;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为5.2%,城镇新增就业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三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2020年前三季度日均新增市场主体6.7万户,新增企业2.2万户,市场主体数量实现了逆势增长。同时,我们还以开放共赢姿态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功签署RCEP。特别是依靠国内完整产业链和率先复工复产优势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到目前中国已为全球提供了超过2000亿只口罩。
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党中央的科学正确决策和全国上下有力有效的扎实工作。一是宏观政策方向突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民生,稳住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盘。企业和困难人群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群体,为此我们及时出台了大力度减税、减免缓社保缴费等一揽子政策,目的就是缓解企业困难和稳岗保就业,既留住青山也守好民生根本。二是创新精准直达机制,提高政策的传导效率和综合效能。我们创新了财政特殊转移支付、精准滴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等直达工具,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效率,确保政策效力第一时间到达抗疫救助一线,直接惠企利民。三是强化改革式救助,把解决困难与激发活力结合起来。我们把救助政策与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在助企纾困的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既解决当下困难,又着眼长远激发活力。四是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以合理代价实现最大成效。2020年的宏观政策既有应急性纾困举措,也有管长远的制度安排,还为阶段性政策退出预留了空间。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应对疫情冲击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货币供应量和政府性债务增速相对温和。五是坚持下好先手棋,厚植宏观政策应对基础。成功应对任何短期意外冲击都离不开过去的长期积累和战略性的主动谋划。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壮大,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提高了体制机制适应性,从而增强了应对危机的能力和韧性。
把握大势 抓好重点
辩证地看,2021年我国外部环境危中有机,国内经济恢复将继续向好。从国际看,今年世界经济总体呈现修复性增长态势,但疫情发展和影响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恢复进程还有反复的风险。从国内看,今年我国经济将总体向好,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政策逐步正常化的节奏和力度把握显得十分关键。各大国际机构纷纷看好我国经济,预测我国经济增速将从2020年的2%左右提升至今年的8%左右。具体分析,今年我国经济增速预计较高,但各季度增速差别较大。由于2020年前两季度GDP基数较低,今年对应季度增速可能冲高,全年呈现前高后低、坡度较陡的走势。如果剔除基数影响因素,今年经济运行可能是相对平稳的过程。今年一季度可能出现两位数高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出现了过热,同样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相对放缓,也不意味着经济出现快速下滑。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经济可能呈现宏观指标好看、微观感受一般的特点,尤其一季度可能出现两位数增长与居民消费价格小幅通缩并存局面。疫情冲击后我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势头仍需进一步巩固,市场主体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元气,需要平衡好经济恢复与风险防范的关系,避免出现政策过早退出和“一刀切”问题,切实巩固和维护经济向好态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开局之年,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济运行逐步趋向正常,政策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在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注意把握时度效,做好稳、退、进,保护政策的可持续性,在一两年的时间里逐步推动政策回归正常。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取向总体稳定,稳妥退出临时性救助政策,优化推进既可持续又长期有利的政策安排,做好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短期和长期、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协调平衡。
继续抓好“六稳”“六保”各项工作,解决关系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突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激发市场主体内在活力;还要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缓解重点人群就业压力,着力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平稳。此外,还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
集中力量谋划安全发展大局,破解制约发展的突出阻碍。2020年的疫情冲击和各方面风险挑战让我国长期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安全隐患暴露了出来,需要我们提早谋划、集中破解。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基础学科、科技创新等方面集中攻关,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此外,还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兜牢国家和人民安全底线。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需求侧管理。疫情冲击导致的需求收缩尚未充分恢复,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需求侧支撑,坚持扩大内需是我们推进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积极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来拉动有效内需,同时也要通过需求侧管理解决市场内生需求不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目前全国共有老旧小区近16万个,如果用几年时间完成改造,年均投资近万亿元,同时还将带动相关消费升级和公共服务改善。要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加大企业技改投资支持力度,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有序引导产业错位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和投资浪费。此外,还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大力促进消费。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积蓄发展新动力。要用好宝贵的时间窗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强促改革和防风险之间的协调平衡,健全金融机构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充分利用自贸区(港)等开放平台,推动制度型开放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善数字经济和绿色领域制度建设,引领中长期发展布局。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绿色发展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心愿,都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疫情的发生,既推动了数字经济逆势增长,也警示我们要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推动数字经济健康长远发展,既要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提升监管能力,完善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要把推进绿色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紧迫的位置上,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制定出台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主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此外,还要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大绿色发展领域国际合作,推进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的对话协商和合作共赢。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起步之年,也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始之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各项重要任务,奋力拼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