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安庆幼儿园墙壁上,每一幅画作都透出孩子不一样的个性 首席记者 陆梓华 摄
上午11时,趁着午饭前,小班宝宝正享受他们的运动时光。老师在操场上用软垫、呼啦圈、攀爬架等组成了小小的勇敢者道路。
嬉闹的孩子中,3岁男孩苗苗(化名)乍一看和别的孩子并无二致,只是他的身边多了带班教师孙莉莉的身影,而他在跨越障碍物时,摔跤的次数比别的孩子多一些,但很快又爬起来继续往前跑。“来,找找老师把小球藏在哪里了?”孙莉莉用一个小球,鼓励苗苗挑战下一关。
这是记者在静安区安庆幼儿园见到的一幕。就在几个月前,苗苗刚入学时,还时常缩在角落,并不愿意参与集体运动。爸爸妈妈只是以为,孩子只是有点动作不协调,长大了可能就好了。老师们经过观察,建议家长及时寻求专业医学帮助,这才发现苗苗前庭重度失衡。在一套个性化运动游戏方案支持下,一个学期下来,苗苗的改变令所有人欣慰。
而在静安区,今后,更多像苗苗这样“有点特别,但不是那么特殊”的孩子,将被更清晰地看见。为响应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升个别化教育质量,保障全体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过程,静安区今天发布以“全覆盖、深融合、高质量”为关键词的《区域融合教育行动纲领》。这在全市尚属首创。
不让“大器晚成”耽搁孩子成长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学习困难、多动症、自闭症的幼儿,这些幼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存在非常明显的特征,很容易被发现。其实幼儿园中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幼儿,这部分幼儿的数量更大,更有需求。”安庆幼儿园园长温剑青感叹。
孙莉莉告诉记者,开学前,老师邀请每个家庭录制30秒到1分钟关于幼儿的个性特点的短视频。苗苗的视频引起了老师的关注——他骑着平衡车,但是非常慢;喜欢玩皮球,但短短30秒的视频里球不断地掉落,拿球时整个身体向右倾斜,左手悬空,左脚踮起,十分别扭。开学后,老师留意到,苗苗常常会独自在操场的一个地方发呆、晒太阳。孩子戴上了运动手环,数据显示,苗苗每天的运动步数、心率、运动量、活动轨迹等都远远低于班级平均水平。苗苗父母则告诉老师,在家里,苗苗也经常会摔倒。
为了准确掌握苗苗究竟有多不同,老师和家长一起制定了个性化观察计划,家园协作、共同观察,以记录到苗苗在日常运动、生活中的肢体发展情况。经过儿童医院专业检测,症结找到了——苗苗前庭重度失衡,需要及时干预。为此,带班教师和学校保健教师、运动工作室的老师以平衡、旋转、跳跃等能力干预为主,为苗苗设计了个性化运动游戏方案,并在活动时,尽量做到一对一陪伴,用跳跳球、锡纸钻筒、不同大小的圈等有趣好玩的低结构材料,吸引苗苗参与班级活动。渐渐地,苗苗在推动大皮球时,知道了可以脚跟着地,不容易摔跤,苗苗也敢于和别的孩子一样,爬上半米多高的小攀爬架了。
温剑青坦言,在家长眼中,可能孩子只是“贵人语迟”“大器晚成”,其实幼儿的异常表现,需要借助专业力量,细致观察幼儿的发育进程,抓住2-4岁最佳康复期。这需要教师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知识体系,除了关注全班幼儿,也要发现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建立良性的融合教育环境,观察和追踪每位幼儿成长全过程,应融尽融,应需而育,促进每个幼儿健康成长。
建立融合教育指导联盟
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忠介绍,从2019年开始,静安区连续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研,学校普遍表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今,“特殊学生”范围也在扩展,从原有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障碍儿童,延伸到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学校提出,显示出强烈特殊教育需要的资优生也应被纳入“特殊学生”范围。
于是,一个由静安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区教育局业务科室、区教育学院业务部门、听障中心联合起来组成“融合教育研究指导服务联盟”成立了,担负起研究、指导、服务、培训、资源开发、质量管理等专业功能。
特殊学生的特殊往往突出表现于某些领域,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员也各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学校融合教育发展速度与深度也存在差异。基于这一情况,静安区建立了贯穿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基础教育全学段的区域融合教育研究实践共同体,组建领航团队、标杆团队和先锋团队。其中,四支领航团队分别侧重于“认知与学习”“感知与运动”“语言与沟通”“情绪与行为”四个领域,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医院和专业机构的26名专家成为首批成员。四个团队可分可合,既实施某个领域的精细化深度研究,又多领域协作相互贯通,支持照应学生的整体需求。
“为确保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入学发现、信息上报、诊断评估、转衔安置和个别化支持都能得到规范及时、科学专业的实现,我们在全区进行精细布局,打造融合教育多渠道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模式。”孙忠说,教育的职责,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关爱与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首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