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职业背后,就是一种社会需求。
昨天看到媒体报道的一篇文章,第一次知道了“助浴师”这个职业,也第一次知道,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依然有一些人,连洗澡这样的简单愿望,都会成为奢求。
图片来源:东方IC
据报道,有的老人,瘫痪躺在床11年,甚至忘记了洗澡是什么感觉,“第一次享受助浴,身体碰到水的那一刻,几乎全身都在颤动”。有的老人,会和助浴师定下约定,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不管多晚,也要洗最后一次澡,“清清爽爽地走”。但遗憾的是,依然有人在凌晨时分突然离去,老伴后来特地给助浴师打电话:“没什么遗憾,就是最后的澡没洗成。”
在助浴师眼中,购买助浴服务的三分之一的客户家庭条件都很艰苦。“有时候一天洗6家,一半人家没热水”。助浴师随身带的加热泵,烧一暖瓶水需要5分钟,把老人家里的锅碗瓢盆全用上,烧满一缸40度左右适温的洗澡水,需要近一个小时。
还有的老人家里,客厅、餐厅、卧室是同一间,折叠式浴缸搬进了家门,却没有地方落脚,搬走了餐桌、纸箱,又搬开了床,才勉强放下浴缸,留给助浴师站立的空间只剩15公分,根本转不开身。
助浴一次的费用是450元,并不便宜,但很多老人明明一个月只有4000元退休工资,却愿意拿出2000元来,每周洗一次澡。悲哀的是,有老人想花钱洗个澡,临到掏钱的时候还需要征求子女的同意,因为退休金在子女手里,老人轻易动不得。
今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专门召开推进会,宣布了多个“民心工程”。正如市领导所言,一座有温度的人民城市,要“不因事烦而畏难、不因事小而不为”。洗澡看起来是小事,但也不止是小事。许多细节,让人看到的绝不仅是失能失智老人的无奈,还有许多普通人生活的艰辛。
每个人都会老,也都可能会遇到意外。这些令人难以想象的故事背后,也许并不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但却是不能遗忘的群体。尤其在早早步入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上海,这样的民生难题,理应被全社会关注,通过建立制度,得到妥善解决。
潘高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