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市优秀青年科学家新年茶话会 首席记者 陆梓华 摄
与国际一流科学中心、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上海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今天下午,科学会堂生物质能厅,一场特别的“吐槽大会”在此举行,在上海市人才办主办、上海市科技党委承办,上海团市委、上海市青联协办的“培育新力量、造就新引擎”上海市优秀青年科学家新年茶话会上,10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申城青年科学家分享在上海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说出内心困惑。
发言的青年科学家几乎全部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在他们看来,选择上海,正是看中了上海比别的城市拥有更多的机遇。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伟入选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他认为,启明星计划不仅以项目的形式支持大家发展,还能形成群体,把不同行业领域人才汇聚到一起,互相交流思想、交叉合作,在科学上取得突破等。“更重要的,通过这种交流可以让我们自己的知识上得了书架,上得了货架。”李伟说。但他也坦言,除了搭建平台,还需要为青年人才定制跟踪机制和评价机制,既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坐“冷板凳”,也要为这“冷板凳”加上“靠背”和“温暖的垫子”。
“上海最近推出超级博士后计划,是非常好的举措,可以进一步加大规模,这对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是利好。”这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许代超的建议。他来自袁筠英院士团队,团队18名骨干成员全部是青年科学家,研究聚焦人类健康重大疾病等。许代超说,国外高校基础科研力量主要是博士后,他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实验室十几个人,只有一个学生,其他全部是博士后。中国科研主力是研究生,一个实验室多年来只能培养个别几位优秀博士生,然后这些博士生通常会选择出国做博士后。上海应该思索,如何在留住本地或者本国博士生读博士后甚至吸引外籍博士后方面增加一些举措,比如可以增加博士后支持力度和规模。对此,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李浩源深有同感。“希望上海市能够在政策上对于博士后进一步支持,提高超级博士后的资助比例,并适当采取明确认定标准快速认定的方式,使得优秀申请者尽快预测并得知结果,从而选择来上海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李浩源说。
“企业人才的特点是,没有很多头衔高帽,但是往往对这个企业某个技术创新业绩利润增长带来巨大的作用,这类人才引进往往很困难。”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发总监袁本银是座谈会上唯一来自企业的代表。他所在的华测导航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北斗企业,但令企业尴尬的是,企业需要的很多人才来自大地测量专业,而专业不在上海市人才引进目录里,无法享受上海市各种人才政策,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都存在现实困难,他希望“知道人才在哪,但就是留不下来”的窘境能够得到改变。
从2020上海青年科技峰会发出上海宣言、启动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到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发布上海服务人才系列政策大礼包,上海这座“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人民城市,正全力以赴为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成就事业提供更大舞台。怎样让青年人才愿意来、来了就不愿意走?与会领导分别就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保障激励等方面,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深入交流,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的政策和措施。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陈龙表示,市科技党委将继续在市人才办的领导下,在团市委等各部门大力支持下,为青年人排忧解难,一如既往支持青年人潜心钻研、施展才华,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奉献青春力量。
【相关链接】
团市委青年人才工作举措:上海共青团、市青联围绕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建设目标,聚焦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两大战略,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优。
团市委正在编制《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出台了《共青团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活力创城”,优化青年人才发展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海聚英才”这一人才工作重要平台,协助市委组织部实施上海市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做好海聚英才“云选会”、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等相关工作,做好“千帆行动”“伙伴行动”等青年人才服务项目;将持续发挥青年联合会凝聚青年人才,强化政治吸纳的功能,全力支持好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的工作。
首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