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也是光荣的人民警察,却总是在你我看不见的角落默默奉献;他们的工作往往在“大墙之内”,守护的却是“大墙之外”的万家灯火……
今天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在此,也向坚守在“大墙”里的他们致敬!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挖弹排雷”】
“每挖出一个案子,社会就会多一份安宁。”这是上海市新收犯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周盟常说的话。
图说:上海市新收犯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周盟。
一次次谈话攻心、一次次专案研判,捕捉服刑人员飘忽躲闪的眼神,查找档案中的蛛丝马迹,排除狱内深藏的“定时炸弹”……周盟与战友们在监狱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挖弹排雷”,近年来屡立奇功,多起命案悬案水落石出,几百名漏网之徒被缉拿归案,被赞誉为申城“第二803”。
五年前,有公安办案民警来监提审服刑人员老梁(化名),了解相关余罪情况,但老梁拒绝配合。周盟主动开展工作。最终,老梁从遮遮掩掩到全盘托出,主动坦白了20多年前伙同他人参与的一起命案。这一线索,帮助警方成功破获了这起沉寂已久的大案,为社会平安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监狱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同时,还要承担新收和分流罪犯的重任。如何确保监管安全稳定?面对困难与任务,周盟大年初二主动赴单位顶班值班,加班制作“新收罪犯隔离观察收押方案”,成功破解监狱封闭式管理期间新收罪犯难题。
新收犯监狱可谓是上海监狱的“头道关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确保上海监狱系统绝对安全,周盟立下“军令状”。启动全流程防控机制,周密筹划疫情防控期间的新收工作方案,成立疫情隔离新收监区,反复推敲研判工作流程,开展新收分流工作模拟推演,牵头制定“新收隔离监区工作手册”……周盟与同事们形成的这套可操作、可复制的工作规程,全力确保了疫情期间监管区安全稳定。
【肩负“执法”“行医”双重职责】
51岁的服刑人员张某某从未想过自己会离死亡这么近,自患了15年的哮喘病发至生命垂危,仅仅只有半天时间。
张某某身处的上海市监狱总医院,是全市唯一一所为监狱、公安、戒毒等政法系统羁押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综合性医院。其中,内科团队由30多位医护民警组成,处于医疗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全院最急、险、重、巨的医疗任务,一例例疑难危重病例在他们手中被成功救治。
图说:上海市监狱总医院内科。
凌晨2点,巡查病房的护士发现张某某呼吸急促,心电监护氧饱和度下降,当即给予面罩给氧、吸痰,同时通知值班医生。医生查看发现,病人缺氧明显,并出现点头样呼吸,病情发展迅速,情况危急!值班医生即刻汇报医院指挥中心,启动医疗应急预案。此刻,心电监护仪上的氧饱和度已渐渐下降至20%,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拉开序幕……
时间就是生命,病情就是警情,毕当全力以赴。病人呼吸急促、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气管插管难度很大。在一次次努力下,终于,通气管道被成功建立,听着呼吸机一泵一泵的节律声音,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两周后,张某某得以与气管插管、呼吸机真正脱离,用失而复得的“暖肺”尽情呼吸。
总医院内科的积极救治也深深感动了张某某的家属。原本已不抱希望的家人写来感谢信,感谢总医院全心全力抢救生命,给家人带来了希望。张某某则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一定脚踏实地、重新做人,用实际行动回报你们的恩情。”
在这里,医护民警肩负着“执法”和“行医”的双重职责。他们坚信:“挽救生命就是挽救人性。”
【戒毒战线上的红色娘子军】
在戒毒战线上,有一群名副其实的“红色娘子军”: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全市唯一集中收治、管理和教育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场所,女性民警占比约96%。看似平凡柔弱的她们,却同样具有“硬核”担当,创造了不凡成绩。
图说: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我们经历过非典,有抗击疫情的经验,我俩是老兵,我们一起上!”“我还没有结婚,家中琐事较少,我留下。”“孩子已经托付给父母了,我是党员,我先上。”“老同志也要出一份力。”……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女所民警迅速集结、奔赴岗位,“90后”“80后”甚至即将退休的“60后”都自愿请战。
“硬核”担当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有人辗转千里刚入家门便告别父母,有人推迟筹办已久的婚礼,有人错过与至亲的最后一面,有人缺失孩子成长的重要瞬间,有人身患疾病推迟手术……从1月27日启动战时勤务模式,到9月7日恢复正常勤务模式,“娘子军”们坚守了8个多月,224个日夜。佘山脚下,在这片红色的警营里,警花们以藏蓝作战袍,以信仰作盾牌,筑起场所安全的“铜墙铁壁”。
2019年,女所成为全国第一家“智慧戒毒”验收达标单位。有数以千计的成功戒毒人员从这里回归社会,组建美满的家庭。优秀禁毒社工叶雄,禁毒志愿者小荷,阳光戒毒师顾瑛……许多从女所走出去的人,更是成为禁毒志愿者、禁毒社工,活跃在全国各地,帮助更多的人点亮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