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0年度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在文艺会堂举行,18家院团掌门人济济一堂,汇报各自院团在过去一年里的成绩与收获——80部新创剧目出炉,下半年完成演出收入1.87亿元,虽然全年演出场次减少了,很多院团的单场演出收入反而提高了。
考核采用“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模式,围绕创作、演出、管理三大考核指标体系,对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进行年度工作盘点。专家们在犀利点评之后,也对院团长们提出了新年新期望。带着答卷而来,又领了考卷而归,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场考核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出谋划策,期待着上海文艺工作者书写新时代文艺创作新答卷。
图说:舞剧《朱鹮》 资料图 记者 郭新洋 摄
交出亮眼成绩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上海各院团携海派舞台艺术精品在国内掀起巡演热潮,成为助力全国舞台复苏“第一梯队”。上海歌舞团《朱鹮》7月率先在江西“领飞”,成为国内首台巡演剧目;《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启全国17地巡演,年内完成118场巡演任务;上海杂技团《战上海》先后登陆抚州、广州,传递红色信仰;上海芭蕾舞团《茶花女》开启四省九市巡演;上海越剧院携《红楼梦》《梁祝》等经典作品,于10月起赴长三角各省市巡演25场。数据显示,2020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上海35家剧场和演艺新空间共计吸引观众31.5万人次,票房收入3459.2万元,已基本恢复到上年度同期水平。
2020年9月首批发布的39个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主题重点项目中,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创作的戏剧舞台作品占12个。歌剧《晨钟》、越剧现代戏《山海情深》、民乐现场《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等作品已完成首轮演出,其余作品均已进入冲刺阶段。
图说:歌剧《晨钟》 资料图 记者 郭新洋 摄
在文旅部发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中,上海11部作品入选,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沪剧《敦煌女儿》入选“百年百部”创作计划,交响乐《红旗颂》、话剧《商鞅》入选“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短篇弹词《手机又响了》、群舞《我们的田野》、二胡与钢琴《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交响乐《白求恩在晋察冀》、京剧《解放日》入选“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
灵魂拷问冒冷汗
“后吴虎生时代,上芭如何应对?”“新民乐需要新名家,新生代从优秀走向卓越,需要带点紧迫感了。”“为什么没有出现一部亮眼的音乐剧?”“作品很多,影响不大,一定要突破70分,争取90分以上的品质。”“要给青年深扎的机会,多学习,创作才能不断提高。”如果说一开始专家还略微有些含蓄,越到后面,气氛愈发活跃,一连串的灵魂拷问让院团长们直冒冷汗。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资料图 记者 郭新洋 摄
即使是在全国叫得响的剧目,诸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专家们依然毫不讳言:“像《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高频次上演的成功作品,我们要谨防拐点出现,避免原创沦为机械化的表演,希望它可以永远鲜活。”“就好像跳高一样,突破最后的几厘米很难,但《战上海》的音乐还可以更动人,杂技团要咬紧牙关,把《战上海》做成现象级的杂技剧。”
不仅在剧目上从严考核,这场汇报更对各院团当家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日常行政事务,艺术素养的积淀也成了院团长的软性考核指标。专家们谈及创作,院团长们要做到舞台上树一个,手上抓一个,心里想一个,才能做到手上有粮,心中不慌。
图说:杂技剧《战上海》 资料图 记者 郭新洋 摄
盘活家底推展演
2020年,各院团在开展创作、演出的同时,积极推进演出场馆设施的提升建设工作。上海音乐厅去年9月面向公众开放,天蟾逸夫舞台完成修缮,将推出开幕演出季。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去年12月启动建设工作,将成为徐汇区又一文化新地标。上海大歌剧院作为浦东新区最早进入实质性复工复产的工地,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新的一年,各院团盘活家底,将于3月至4月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以经典重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用艺术语汇传递上海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展演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将推出歌剧《江姐》、芭蕾舞剧《白毛女》、京剧《智取威虎山》、沪剧《芦荡火种》、音乐会《长征交响曲》等多部红色经典作品。
马上评丨生生不息
“后吴虎生时代,上芭如何应对?”评审专家这样问。在吴虎生多了上芭“艺术创作部主任”的这一年,比他小10岁的搭档戚冰雪,已经凭借《茶花女》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入选了“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用团长辛丽丽的话来答专家问,“台柱演员一代紧接一代涌现,确保舞台永远充满活力。”
图说:吴虎生和戚冰雪排练芭蕾舞剧《茶花女》中的片段 资料图 记者 郭新洋 摄
还有,朱洁静、王佳俊们的后备军也源源不断——去年下半年,有超过百余名舞者报考上海歌舞团,“我们挑选30余人来沪面试,预计录取10人。”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还透露,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今年巡演将达到300场,“电波”九个主要角色,ABC三组演员都排好了,“在演出中促进青年人才尽快成长”。
还有,还有。上海上海京剧院源源不断的青年演员,已从青春跑道集训中脱颖而出,在《换人间》《红色特工》等新戏中得到了锻炼;上海昆剧团《拜月亭记》是又一部为昆五班青年演员量身打造的传统经典剧目;上海沪剧院《长街行》完成剧本大纲,《承诺》《董竹君》《玫瑰的故事》完成剧本初稿,选角将向青年演员倾斜;上海淮剧团为青年演员推出《赵五娘》《杨门女将》;上海评弹团推进青年演员长篇书目演出,去年超千场……
现今,“一团一策”,生生不息。
未来,人才济济,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