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砂的灰陶罐,尖圆底,外形略似橄榄,器表满布压印刻划纹样。这是一件阿凡纳谢沃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伊犁河源自西天山的北麓,蜿蜒西流,向西注入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伊犁河上游支流两岸,被天山山脉夹持,河水清澈见底,山前松涛阵阵,河谷盆地绿草茵茵,被誉为塞上江南。伊犁河是中亚最著名的河流,它像是铺在雄奇天山北坡,辽阔山麓草原上的一条绿色的飘带,这飘带斑斓多姿,它将东西南北的文化联系了起来,是中国考古版图上,位于西北边陲最具异彩的组成部分。
伊犁河上游支流之一的巩乃斯河,缓缓流淌在宽阔、平坦的草原,当地居民说它像美丽温顺的少妇。2017年,在尼勒克县阿布热勒山南、巩乃斯河北岸的山前地带发掘了三座墓葬,其中一座竖穴墓中出土一件陶罐。这是一件夹砂的灰陶罐,尖圆底,外形略似橄榄,器表满布压印刻划纹样。经碳十四测定,墓葬的年代在公元前3000-2700年,距今已经有5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熟悉中亚考古的考古学家一眼便知,这件陶器是阿凡纳谢沃文化的标志性器物。阿凡纳谢沃文化这一概念,对于研究中亚草原远古历史与考古的学者们无人不晓。阿凡纳谢沃文化最早发现于南西伯利亚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年代在公元前3000到公元前2500年间。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是亚洲地区最早掌握冶金技术、最早种植小麦和驯养牛羊的族群。新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罗布泊小河墓地、哈密市天山北路墓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正是这个时期,或者还要略晚一些的时候,有一支从中亚草原北来的人群,到达天山地区,与当地居民杂居通婚,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研究证明,就青铜冶铸业而言,新疆东天山地区,曾一度在整个东亚地区处于领先位置,包括金属工业、麦类农作物种植、牛羊的驯养,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继而向东方传播,经河西走廊、黄河上源作用于中原地区,对中原早期文明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北下南来的这支人群究竟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时候,走的什么途径,千里迢迢,南下天山地区?这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关注和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阿尔泰山南麓新的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三千纪初,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的一支就已经抵达到了阿尔泰山南麓,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伊犁河谷巩乃斯河畔的这一发现,让我们看到了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在离开额尔齐斯河中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后,他们成群结队、前后相望地向阿尔泰山脉走来,很快他们中一支人群就翻越了阿尔泰山脉,出现在伊犁河上游,在这里他们寻找到了更美丽富饶的生存空间。再然后,阿凡纳谢沃人群中先头部队,出现在天山山脉深处、塔里木盆地腹心。从而,拉开了天山地区文明发展的序幕。
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陶罐,考古学追其源流,它对新疆史前考古,对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能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