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波疫情发生后,各级疾控部门彻夜排查,进行综合研判,对重点人群进行追踪管理。流调工作怎么做?哪些人会纳入疾控部门的管理?今天下午,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综合组组长黄晓燕和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现场组副组长潘浩对近期流调工作进行了介绍。
图说:流调进行中 疾控供图
上海防控已建立很好的机制
潘浩说,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上海去年就制定了针对高风险人群筛查的方案,涉及到很多部门,比如医务、海关、边检、隔离点工作人员等,对发现阳性检测结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次的主动筛查,也让我们及时发现了两个与医院相关的病例。从筛查的结果看,也体现出这一套系统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流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潘浩说,对这次调查而言,对于人员接触的关系、行动轨迹、物品接触等相应资料的收集,都在有条不紊进展中。还要继续根据调查进一步抽丝剥茧,所有调查完备后才能给出完整的结论。
这次疫情发生后,网友们普遍认为,流调速度还是比较快的。黄晓燕说,疫情发生至今已经一年多了,这支疾控的大部队经过了历练,有了大量经验和相对成熟的防控策略。具体来说,根据风险程度进行评判,究竟是密接,还是密接的密接,或是相关人员,都有严格的依据划分。第二个维度则是针对场所的,比如大家看到的“中风险”,对疾控部门来说,还会研判酒店、小区的情况。此外,去年至今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策略,也就是“人物同防”,现在上海已经建立了很好的机制,市区两级部队加入流调队伍,所以大家看到这次的流调行动非常快。
流调也是风险的筛查过程
黄晓燕介绍,在网上公布行动轨迹后,疾控部门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为核心,判断人员的风险程度,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风险的筛查,通过大数据的手段来进行定位,再进行逐一排查。有网友可能会说,“我去过这个地方,为什么没有人来联系我?”黄晓燕表示,流调是科学严谨的,这部分人可能并不是流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人员,也就是风险没有那么高。她认为,社区居民有意识是非常好的,但也不用过度担忧。
流调工作到底是怎么做的?潘浩说,这次在两个医院通过例行的核酸检查发现阳性病例,疾控部门得到消息后,火速赶到两家医院。“仿佛是接到了火情,到医院后立即到现场进行流调,要特别关注细节。”潘浩举例说,比如这个病例有没有坐过出租车、什么时候上车、怎么付费、坐在前排还是后排、窗户是否打开、口罩有没有佩戴,都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细节。
同样,医院里不同的场景也有要关注的细节,比如人与人的接触有没有戴口罩、接触的时间有多长、有没有在一米以内、回去以后有没有洗手?这些都会影响到传染病的防控。再比如说,病例在坐电梯的过程中,有没有咳嗽、密闭空间有没有其他人?流调不是一个简单的问话,是一个综合思考的过程。“回忆当初的情况,每一个细节都要复盘,特别是如何跟别人接触的,可能会传染给谁等等。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医院的调查还没有结束,还要继续深入。”
在医院进行的流调,跟其他场所有何区别?潘浩表示,流调涉及的场景很丰富,医院已经是常规的场景之一。流调的重点在于病例整体的活动轨迹,医院只是一部分,生活不仅仅是在医院,所以都要纳入流调。
遇到流调人员,回忆越详细越好
潘浩回忆了过去工作中印象深刻的故事。流调过程是跟人打交道的过程,最重要的肯定是“谈话”。比如之前流调过的一个人,讲的方言听不懂。潘浩好不容易在队伍中找到一名同省份的,去跟对方交流,结果发现两个人说的话依然“鸡同鸭讲”。最后他在全市的流调队伍中寻找到一个“老乡”,这才解决了沟通难题。
流调同样也是一部“回忆录”,潘浩说,遇到年轻人就好办了,通过手机、日程、相册、朋友圈等多种途径可以复盘行动轨迹。但遇到年长的老人,本身记性不好,也没有什么电子消费的经历,只跟根据日历反复启发他回忆,尽可能挖出更多的细节。他表示,接待流调人员时,请市民多配合,但不用过度担忧,尽可能多地回忆细节,而不要隐瞒,就是为城市的防控工作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