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字之都,如何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健康上海,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大力弘扬城市品格……
每位代表5分钟,说说未来5年上海发展新思路。1月25日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专题审议“十四五”规划草案,代表们纷纷迸发思想火花。
数字之都
智能化治理要效率要温度
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上海该怎么做?126位代表参加这场专题审议,可见话题之热。
图说:“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专题审议会现场 首席记者 刘歆/摄
“一网统管,开创了数字化治理的新途径。但是数据集成效率,还有待提高。”来自城管执法领域的彭燕玲代表说,一网统管,统一什么,管理什么,怎么统一,怎么管理,都要想清楚,动态及时调整,应统尽统。以社区治理为例,居住安全、公共安全、物业管理……尽快纳入数字化治理,有效化解“见不到人、进不了门”的执法难题,需要“非现场执法”制度创新,“这些,可否在浦东先行试点?”
彭代表话音刚落,刘中民代表就接过了话题,“健康上海,医疗信息网络建设亟待纳入一网统管,而不是各个医院各自做数字孤岛。”三句话不离本行,来自东方医院的刘代表关注智慧医疗。如何避免重复检查、重复治疗、重复问诊,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这些目标,刘代表的意见是——智慧医疗,先要“一网统建”,再纳入“一网统管”,数据共享,结果互认,优化治疗。
“电子支付时代到来了,很多人不去银行了,无接触的金融服务,倒逼加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金融服务,数字化也要有温度。”来自金融领域的毛玉华代表说,普惠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抗疫,促进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银行服务也在借助技术创新,帮助老年人等群体使用金融数字服务,一起跨越“数字鸿沟”。
“一根火柴”
点亮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专题审议会的议题之一。14位代表先后发言,聚焦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消费、规划公共文化空间、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等角度,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图说:“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专题审议会现场 首席记者 萧君玮/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资源之一,也是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市人大代表陈岩认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是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她建议,上海可以规划更多文化消费类节日,打造特色与影响力兼具的创意市集,发展更多文创项目,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市人大代表王为松从“父亲考验三个儿子如何填满房间,大儿子搬了一屋子火柴,老二用棉花填满,小儿子只点了一根火柴,便轻松照亮房间”的故事谈起。他说,城市建设也需要“一根火柴”,这根火柴就是书香文化,温馨明亮,点亮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现在很流行转角遇到咖啡馆,如何把咖啡文化与书香文化结合?书店是最适合的空间,在这里,文化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
此外,“保护文化遗产,不要忘记乡村!”市人大代表余思彦呼吁,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乡村的宝贵文化资源。郊区还有很多宝贝,“比如,我们近期在做的‘小白龙’有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让上海的声音传得更远,是我们这一代沪剧人的责任,打响上海品牌,就要推出叫好叫座的原创文化精品!”市人大代表、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最后说。
浦东发展
“一网通商”“黑灯工厂”
如何创造浦东新奇迹,听听代表们的“金点子”。“打造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专题审议话题。市人大代表建议,浦东要加快建立“一网通商”“黑灯工厂”等,助力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图说:“打造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专题审议会现场 首席记者 刘歆/摄
市人大代表叶青第一个抢到话筒。“我建议打造法治浦东升级版,为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他认为,要结合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引领区目标任务和浦东的实际情况,加快研究制定浦东法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要聚焦重点领域环节,加强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强化创新法治保障,助力打造自主创新的新高地。
“浦东要做强创新引擎,应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好‘金字塔’的基座。”市人大代表王志敏建议,浦东“科学研究-技术发现-产品研发-高企发展”的完整创新链条要更加健全,还需继续提升研发投入力度。此外,浦东除了做好金牌“店小二”,也要体现高水平的引领和组织能力,在学科交叉推动创新中成为“领头羊”。
数字化转型,在专题审议中被频频提及。市人大代表刘正东建议,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建设中嵌入特殊资产交易平台,立足上海浦东,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市人大代表陆风建议,浦东要加快建设“一网通商”,即将政府数据和市场当中有大数据的企业一起合作,把政府数据和市场数据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平台,为各行业提供数字赋能,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同时,浦东还要加快建设和引进“黑灯工厂”,即百分之百的无人化制造。
唤醒“上海制造”
经济高质量发展突破困局
如何强化“四大功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上,许多代表提出,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要从国家战略上进一步思考上海制造业发展的定位和布局。
朱国宏代表建议,上海制造业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不仅要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要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开放枢纽门户方面发挥作用。在产业布局中,既要调整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制造和成套设备制造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又要重点布局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业,谋划一体化跨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
韩若冰代表说,面对新形势,创业能力强、创业意愿强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双循环”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要鼓励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产品,加快探索国有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国企是上海一张王牌,推进本地国有骨干企业与所在产业链中的优势中小企业协同合作,探索与本产业链中优势中小企业以及科技型初创企业,通过产业联盟、直接投资、合资企业、业务外包等方式协同合作,联手取长补短,为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重动力。
朱柯丁代表发问:“我们曾经创造的‘特斯拉工厂’的神话,能不能用在我们自己的制造业身上,用在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身上。”他建议,要用最快的速度,巩固制造业在市场上的占比,防止青黄不接的现象发生;用最快的速度,培育出本土创新型领军型企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用最快速度,唤醒沉睡几十年的“上海制造”,真正加入到产业升级、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打造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的“三高”制造业。
市民健康
公卫人才队伍建设很关键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健康上海建设”专题审议中,如何构建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守护上海这座城市安全和全体市民的健康,代表们献计献策。
图说:“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健康上海建设”专题审议会现场 首席记者 刘歆/摄
第一个发言的屠涵英代表直奔主题,就已经施行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提出了建议,“实施中要有前瞻性思考,为可能出现的不可预料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留足法律资源。”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很多代表关心的内容。钱菊英代表建议,从重视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做起,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专业人才留在包括疾控中心等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部门。丁明代表建议,重视疫情常态期间市民的心理健康,要建成一支强有力的精神卫生队伍。崔明代表建议把公共卫生的管理人员铺入到人群最小的单元。
吴修忍代表从体育和卫生融合发展的角度建议,“我们要将预防关口前移,实现医疗卫生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为中心,医疗、体育、教育等社会各方协同配合,实现体医、体养融合发展。”陆思嘉代表则建议通过促进科创中心建设和卫生防控体系的融合,促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得到市场的推动。
刘民钢代表建议,尽快修订完成出台上海的中医药条例,推动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结合,守正与创新并重,让中医药在健康上海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大新城”
期待“政策礼包”放权赋能
“五大新城如何发力,事关上海城市发展空间,事关上海经济发展后劲。”1月25日下午,“推进‘五个新城’建设 优化市域空间新格局”专题审议会现场,王振代表第一个“抢话筒”。王振代表指出,五大新城之间要有产业分工,围绕各个新城特色在土地项目、创新、人才、财税等方面推出积极有效的区域差别化政策。
图说:“推进‘五个新城’建设 优化市域空间新格局”专题审议会现场 首席记者 刘歆/摄
他还特别提到了放权赋能。“是否可以把放在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也面向各个新城?是否可以对标昆山、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做法,他们有多大的自主权和先行先试权,我们也赋予新城多大的自主权和先行先试权,把更多土地出让金留给新城建设。”
“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许银章代表建议,应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合理科学布局。
沈丽娟代表建议,上海应大胆突破,针对地域和产业特色,设计人才梯度发展及差异化引流方案,为新城发力落实人才保障。“毫不讳言,人才已经到了抢的阶段,五大新城的发力,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和留用是关键。”
交通领域是不少代表关注的问题。池洪代表提出加速城际交通,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快落地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之间、新城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通道,不断健全“五大新城”对外交流的立体交通网,为将其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奠定基础。
首席记者 姚丽萍 宋宁华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