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成和在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全国第一-LMLPHP

讯(记者 马亚宁)大科学设施是实现重大科学研究突破的“国之重器”。日前,上海市科委发布《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设施数量和投资金额均全国领先,大科学设施集群效应逐步凸显。

近年来,上海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光源二期、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已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级,面向“十四五”,推荐本市先进生物药、深远海工、药物靶标等14个设施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报告显示,上海源源不断涌现出的原创成果,许多来自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设施。截至年底,位于张江的上海光源一期累计提供实验机时35万小时,执行课题12887个,服务实验人员超过5万人次,累计发表SCI论文6000余篇;上海超级计算中心“魔方Ⅱ”“魔方Ⅲ”全年提供计算资源18748万核小时;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累计提供实验机时67.5万小时,接 收 用 户 申 请 课 题6972个,发表论文1520篇……

此外,新建的大科学设施进展顺利: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正式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成功研制世界首台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系统,攻克国际最大口径钛宝石晶体等核心器件;国内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在科学城已通过国家验收;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开展了改造工作;国家海洋科学观测网海底科学观测网监测与数据中心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东海海底观测子网启动用海申请;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完成审批并启动建设。

据悉,到2022年上海将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雏形,构建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为引领,上海光源等7个光子科学大设施为基础,其他领域设施为支撑的“1+7+X”集群;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服务能力强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若干助力重点产业发展的“攻关利器”,为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02-02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