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奋斗新时代,神州气象新。过去的一年,农业增收,稻花香里孕育丰收的希望;喜迁新居,乡亲们在线采买新春年货;生态宜居,水清岸绿令人心旷神怡……2020年,脱贫一线喜报连连,广大农村面貌一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节临近,本报记者分赴青海、山西、江西、吉林、四川、福建等地,探访村庄里发生的那些最新变化,谛听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的铿锵足音,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

护好一座山 养出好生态

本报记者 姜 峰

大雪封了路,李天寿沿着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上了山……他惦记的是滴灌管道,“得赶紧看看,开春还得浇树苗呢!”只见他右臂上裹着个红箍,上写:生态管护员。

这里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全村208户人住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坡地上,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湟水河便从山脚下蜿蜒流过……

山峁交错、耕地稀少,新庄曾是当地发展最滞后的乡村。高原气候寒冷、干旱缺水,一度植被日益稀疏,“连草都很少长,至于树,更是一棵都没有”,李天寿边介绍,边带着记者上了山。

正说着,山腰处一排排杏树林出现在眼前。“这是白杨,那是丁香,还有黑刺、柠条……”李天寿如数家珍地指点着。

原来,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乐都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新庄村和几个相邻村成立了联合党总支,大伙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头一件事就是种树,彻底改善老家的生态底子,向荒山要效益”,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买来树苗,干部群众齐上阵,几年下来,绿化新庄村一带荒山荒坡3600余亩。

依托这3000多亩山坡林,当地还打出了乡村旅游牌,爬山、赏花、吃农家菜……2020年就有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

“以前种树苗,一年至少得浇6次水,现在每年浇3次水,树苗照样长得好。”李天寿说,随着树越来越多,荒山复苏,水土保持能力逐步增强,“有时还能看到野生动物在山林出没呢!”

山西省岚县普明镇移民小区——

搬进安置点 稳住有岗位

本报记者 乔 栋 郑洋洋

一大早,家住山西岚县普明镇移民小区的村民左欢青夫妻二人就开始收拾屋子,一边商量着:“马上过年了,咱一会儿去买个红灯笼挂在家里,喜庆!”一旁,读小学的儿子正在写作业,屋里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环顾家里宽敞明亮,厨卫家具齐全;搁以前,这样的生活左欢青想都不敢想。搬迁前,左欢青是柳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没有学校,女儿读书要到很远的地方。“搬过来后,女儿中午12点放学时我开始擀面,孩子到家时饭正好端上桌。”左欢青幸福地说。

地处城边的普明镇移民小区,是岚县易地扶贫搬迁的3个集中安置点之一,住着来自18个自然村小组的贫困户239户792人。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最初动员搬迁时,有些群众担心没有收入来源。”岚县扶贫办副主任李茂山说,为解决搬迁后“稳得住”问题,县政府在搬迁的同时启动配套政策,为不同人群推荐就业岗位。

如今,左欢青早上给孩子做好早餐,出了楼门就进了车间。能容纳100人就业的“扶贫车间”就建在小区里,左欢青的主要工作是加工箱包和劳保用品等,“培训一个月,缝缝补补的事,难不住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顾好家。”

几天前,又一场瑞雪降临吕梁山,黄土地披上一层白衣。“无线网太快,生怕一不小心点错!”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休息,左欢青心情很好,边“刷”手机看直播,边毫不犹豫地下了单:“买几斤砂糖橘,准备好好过个年!”

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坝上村——

讲红色故事 养文明新风

本报记者 王 丹

临近晌午,井冈山茅坪坝上村村民吴云月正专注地更换着墙上的照片,再把相框一一擦拭干净:“这都是红色培训的学员来村里培训时的留念,年年都要换新嘞!”吴云月笑盈盈地说。

这几年,坝上建起了红色培训基地,当地村民又当接待户又做“讲解员”。吴云月不仅会讲自家先辈抗美援朝的事迹,村里的革命故事也是信手拈来,经常有学员围着吴云月问个不停。

从前的坝上可没有这么热闹。“有红色资源,但鲜有人问津。”坝上村村支书李国锋讲起过往。2012年,村里打算做红色培训,但没有美丽村庄,更无美丽庭院,“哪敢请人进门?”

近年来,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貌,力促乡风文明建设。“加大力度改水、改厕、改房、改路;如今,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李国锋介绍。

与此同时,村里遵循“修旧如旧、不失乡愁”的原则,在保留村庄原有韵味的基础上,绘制文化长廊、打造红军哨口,每隔几步便可看见一座红色旗帜碑,刻着村里发生过的红色故事。从2016年开始,坝上成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红色培训基地。

“走一小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学唱一首红军歌谣……”为传播好红色文化,村子不仅将党员干部、烈士后代、普通群众培养成红色故事宣讲员,更推出一堂堂重历史、讲政治、接地气的红色党课,以红色培训新风带动乡风民风。

吉林省吉林市大荒地村——

用上新机器 耕地省时力

本报记者 李家鼎 刘以晴

春节临近,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里,一万多亩良田披上了银装……“这片地老大了!来,上我车,带你们转转!”61岁的村民侯德章见记者来访,主动当起了司机和向导。

“一有空,我就爱开着小车到地里转悠。”为啥这么爱看地?谈笑间,老侯道出个中缘由:2011年起,大荒地村采用“村企合作”模式,推进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村里的东福米业公司承租全村1.08万亩土地,再划分成16个作业组,由村里的种粮大户承租,侯德章便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已承租村里1500多亩土地。

从自行车到骑摩托,再到小汽车,侯德章的代步工具不停更新换代,但田间管理需要做的工作却越来越少。“以前浇水全靠人力,浇好一块就得马不停蹄赶到下一块。”侯德章说,他所承租的土地被纳入“高标准农田”,水渠修到每个田块。

在东福米业的库房内,53岁的仓库管理员李春英对停放的农机如数家珍:“播种机效率是人工的45倍!收割机效率是人工的30倍!农业现代化,就要善待这些机器‘朋友’!”

在大荒地村,几乎所有村民常提一个词:“上楼”。2012年,95%的大荒地村村民搬出了年久失修的房子,搬进了企业出资建设的30多栋楼房。时下,侯德章一家正住在方正的大三居里,大儿子前不久通过了省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有着年轻人的光明未来!”侯德章说。

四川省德阳市黄许镇绵河村——

建起加工厂 产品销得俏

本报记者 王永战

时近傍晚,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绵河村,33岁的杨强正低头忙着清算账务……

出生于黄许镇绵河村的杨强,大学毕业后在江西开了多年网球俱乐部。后来看到家乡的引才回乡政策,又发现黄许镇有个米粉专用种植基地,面积达30万亩,便打算回乡做起米粉加工企业……

“那时候米粉大部分是小作坊加工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有一些甚至使用劣质大米”,忙完手头的活,杨强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过往。

与家里人一合计,杨强开始筹划从外地引入专业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专业加工厂。从筹备到建厂,花了两年多。“新厂子,一来要研发;二来要市场推广”,为了打开局面,杨强没少费心……

走全流程机械化生产线,投入设备,更要重视产品。到四川大学找食品专家,和中科院的创业团队接洽,再仔细琢磨米粉新产品;有了专家指导,米粉厂的产品越来越多。

“现在有供食品门店的传统米粉,还有适合快餐的米粉,撕开料包就可以泡了吃……”杨强说,有了新技术,产品的保质期也得以延长,卖起来更容易。

为了打开市场,杨强没少想招:为了让新产品受到认可,推出先试用再付款的促销手段。口感好、产量大,杨强的米粉逐渐被市场接受。米粉加工厂2020年的营业额已达1000万元。说起2021年,杨强十分有信心,“还要再在黄许镇开一个厂!”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中复村——

脱贫加激励 生活更红火

本报记者 刘晓宇

家住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5年前的钟木生还是镇里出了名的贫困“钉子户”,日子过得紧巴巴。

地处闽西,龙岩多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212户、11.07万人,贫困人口比重全省最高。像钟木生一样,缺项目启动资金、缺技术指导、缺激励措施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破题,从“扶志”开始。2016年,龙岩市试点激励性扶贫新机制,扶贫项目竞争上岗。由政府以购买成果和服务的方式,租赁经营主体的生产设施或购买种苗种畜,分配给竞争上岗的贫困户;经营主体对竞争上岗的贫困户在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并监督,对增收有效果的贫困户还有奖励。

在这一轮的“新扶贫”中,由南山镇出资,从官坊农场社区得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海洋处购买百香果优质种苗1000株,无偿移交给钟木生种植,并聘请钟海洋提供技术指导和监督。自此,钟木生有了产业顾问,头一年百香果产量就达到1500多斤,纯收入2万多元,一下子就脱了贫……

选好苗木,重新骑上电动车,钟木生的身影在新铺的柏油路尽头渐渐远去,头发随风舒展,一如他越来越红火的生活……

图片说明:

图①:浙江省建德市明珠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展示老师赠送的“福”字。

宁文武摄

图②: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村民在体验5G远程医疗。

陈 力摄

图③:四川省德阳市高槐村航拍图。

资料照片

图④: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印合村村民莫红周和妻子明友珍在展示糯米糍粑。

杨 敏摄

图⑤:吉林省吉林市大荒地村收割机收割水稻。

王佳琦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本报报道

02-02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