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当苏轼在一曲《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曾感慨寄居岭南的寓娘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便传递了这份“直把他乡当故乡”的厚重情感。自古以来,奋斗在外、情系故土是乡愁不变的主题,然而,并非只有生养自己的家乡才是最好的归宿,能让心和情感安放的地方,自然也是能为之停留的。

春节临近,国内疫情呈现出零星散发和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人员流动和聚集带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任务仍然艰巨。为此,各地相继出台就地过年的倡议和举措:发红包,给补贴,发消费券,还有免费流量和门票、免费乘坐公交车等福利,甚至还有流动人口积分奖励、子女积分制入学加分等政策激励。各地政府和企业想方设法拴心留人的做法,暖心而实在,值得肯定和点赞。

其实,让外乡人真正看重的,不光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惠之举,更在于这背后传递的一种尊重和关怀。回家过年不仅是传统习俗,更是家人团圆的难得机会,没有哪一个人不顾念亲情。为了全国防疫大局,不让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付之东流,为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绝大多数外乡人有着充分理解、顾全大局、自觉奉献的家国情怀,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牺牲和让步。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正基于此,无数外乡人会在家与国、公与私、情与责面前作出理性而高尚的选择。而这份自觉就地过年、坚守一线岗位的家国情怀,沉淀着难以割舍和替代的亲情奉献,无疑是命运与共、牺牲奉献的民族凝聚力所在,需要全社会实打实的尊崇和宣扬。从这一点而言,再厚的优待也不过分,再多的暖政也不多余。

同时,外乡人不仅仅是工地的民工、企业的工人、外派的骨干,也包括默默奉献的外省籍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国企员工、部队官兵等,在带头服从“就地过年”大局时,“每个人都了不起”,他们同样需要一份尊重和慰藉。

一座城市能够让人心安,需要的不仅是让人心动的“红包”,更需要有割舍不下的“温度”。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户籍、住房、医疗、入学等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不懈地为之努力,让外乡人同享待遇权益、有用武之地、能安居乐业,营造浓浓的人文关怀,悉心为外乡人创造一个家的氛围,使就业地真正成为安身立命的经常居住地和情感归属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有理由相信,承载过艰辛和磨难的中华大地,奉献和大爱从不会缺席。也期待更多的城市以今年不寻常的春节为起点,真心实意打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传送宾至如归的“温情”,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让游子更把异乡作家乡。

02-03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