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家长们又开始发愁了,这手机电脑游戏可咋整,家里没个大人盯着,孩子还不跟放了鸭子似的,“无法无天”了。万一游戏成瘾了可怎么办!
自从2018年“游戏障碍”被WHO列入精神疾病范畴,虽然学界、社会舆论都褒贬不一,但是家长们仿佛找到了阻止孩子玩游戏的理由。如果对比家长自己二十年前偷摸看电视的寒暑假,是否能稍微安心一点儿呢?也许这只是孩子们假期寻找娱乐的方式。
电子游戏让人放松,让人开发大脑(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策略),但是它独特的奖励机制或许也会让人沉迷。不如带上孩子一起了解游戏成瘾是什么,一起制定合理的计划,拥有了正确态度,少一点“猫捉老鼠”的游戏,“和谐”过年吧!
网络成瘾是什么?
2013年发布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把“网络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列入“尚待进一步研究的情况”而非一个正式的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在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1)中正式将“游戏障碍”纳入疾病诊断。
判断是否达到网络游戏成瘾的程度,其核心是在一定时间段内(通常定为12个月)玩网络游戏的行为是否有下列表现,并对学习、生活、社交活动等造成明显危害,例如:
“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难以控制”
“无法减少网络游戏时间,摆脱网络游戏失败,欲罢不能”
“不上网玩游戏就烦躁、发脾气、无精打采、什么事都干不了”
“玩游戏优先于其他一切兴趣与日常活动,以前喜欢的爱好也没兴趣了”
“严重影响学业或工作,或影响人际关系,或个人日常生活”
......
如果出现了以上几种情况,那么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
软成瘾指日常生活中就会有的一般行为,但是行为程度超过了日常所需并带有强迫性冲动。相对而言,硬成瘾是一般法律所禁止的,成瘾性更高的毒品成瘾。
现有研究中,Young等人研究认为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逃避现实性”的特点,导致个体容易沉迷于网络,网络上随意地发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的言论、回避现实中的困境。加拿大Davis等人则认为个体本身的易感性(比如处于抑郁状态或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是否发生重大生活事件,会影响一个人是否易沉迷于网络。比如经常有成绩优秀的孩子面对连续的学业打击之后,情绪低迷,自我怀疑,而沉迷于网络甚至是网络游戏中,追求曾经的良好感觉。这两个理论更注重于整体解释沉迷于网络,而并非单指游戏。
基于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整合模型,大量针对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研究证实了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均对孩子网络成瘾有影响,当来自于家庭与周围环境的支持较低时,青少年就会希望从游戏中的“队友”那里获得支持、肯定,并与其他网络游戏玩家相互交流、讨论“晋级、段位、各种头衔”获得现实中缺乏的关注。
抑郁、孤独、低自尊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一直也是被学者们反复论证的问题,一方面是长期的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现实交流导致玩家感觉孤独,产生抑郁情绪,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孤独、低自尊以及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成瘾与物质(毒品)成瘾在发病机制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多巴胺的分泌增加及个体控制能力下降也是其标志性特征。多巴胺被称为愉悦的神经递质,分泌增加就会导致个体心情愉悦、开心快乐。长时间上网也会导致脑内多巴胺升高。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一般的网络游戏玩家,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自控能力较差,更加注重眼前玩游的享乐,较少着眼于学习、工作、健康方面的长远利益。
网络游戏成瘾真的那么普遍吗?
虽然在朋友圈里,大家都在紧跟潮流展示着自己新上手的游戏界面,但是我们也能够发现,“游戏们”更新的速度实在太快,这更像是一种潮流,而非一种寄托。
2017年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的研究提到,约有65%的人玩手机游戏,但是只有0.3% 至1.0% 的人达到游戏成瘾障碍的程度。也就是说,即使手游如此流行,游戏让人着迷,的确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家长也不必将其看作洪水猛兽,过于紧张担心。
我们需要明白玩游戏的目的是什么?是放松消遣,是朋友间的互动,还是逃避现实的困境?如果是最后一条原因,那么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请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现实压力源,寻求朋友、家长支持甚至是专业帮助。
和谐寒假小贴士
这里我们也准备了几条小tips分别给家长和青少年。
给家长:
1. 当您想忍不住发火:“又一天到晚拿着手机/开着电脑,没干点正经事儿,眼睛不要啦,学习不要啦!”STOP! 仔细确认一下孩子打游戏看手机的时间和次数,是否真的非常多?
2. 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与孩子一起协商制订手机、游戏的管理规则,共同设置“提醒”信号。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主权,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来管理,而不是代替孩子来管理。多一些家庭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氛围和支持。
3. 请考量孩子与同伴的交流因疫情关系减少,但获得同伴的认可对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相对隔离的状态中他们需要网络,不随意阻断这种交流。另外鼓励孩子与同学视频交流(看到表情的交流远比文字更准确,同时保证他们交流的私密性,比如不偷听不偷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与同学出门游玩(低风险地区)。
给孩子:
1. 相信你们有自我管理时间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力。但是当发现自己停不下敲键盘的手指时,请不要害怕批评(可以一开始就说先不要批评我,请来帮帮我),勇敢向父母求助。
2. 我们的大脑喜欢各种不同类型的刺激,来让它变得更加灵活。除了手游外,大家可以尝试各类运动,如拼图、刻章、模型手工、料理、收纳、发明创造、阅读等,别让手机游戏束缚了你的翅膀。让兴趣的翅膀带着飞,莫让游戏牵着走。
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治疗师张蕾 主任医师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