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课堂为引领,聘请了具有相关法律经验的专家或者老师,以讲座开拓视野,以视野反观专业,让我受益良多。”文法学院大三学生李美茹说。
人才培养不再是“你讲我听,你说我做”,项目化推进,言传身教,实践育人……处处皆是育人场景。文法学院作为第一批入选上海市教委“课程思政”领航学院项目,除了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也通过打造育人品牌,创新育人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2019年,毕业生参加国家项目3名(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7名学生应征入伍(其中毕业生3名),在全校名列前茅。
以项目驱动的标志性成果
推进专业建设发展
一所商科学院,文法学院的建立也是应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十五年的本科建设,学院招生质量逐步攀升,并形成了品牌专业。比如说,法学专业,2017年学校转专业的学生共60位,其中意愿转来法学专业的学生占学校转专业学生的四分之一。
图说:文法学院以项目化来推进抓标志性成果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那么,学院是如何推进学科建设?文法学院院长方有林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学院主要是以项目化来推进抓标志性成果。具体来说,就是学院老师就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2-3年的不懈努力,从而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同时鼓励支持感兴趣并愿意在这方面深造的学生积极参与。”
以项目驱动,有利于学院产出一批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也为上海商学院70周年校庆献礼。如,法学专业获得了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学院入选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建设完成“上海商业文化史”等课程。在师生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过程,一批学生也从中受益并提高。学院学生获得了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三等奖2项,第四届全国财经高校法律职业技能大赛有5人获奖,等等。
图说:学院产出了一批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同时,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也促使了有关专业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转型方向,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求。2019年,学院凝聚学科方向,推进了社会学专业向社会金融方向发展,“上海金融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功揭牌并召开了首届长三角金融社会工作论坛,实现了学科发展的软着陆。
以学风建设为抓手
形成学习示范效应光环
学风是一个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在文法学院,除传统的推进专业建设,为育人提质增效外,优良学风也发挥着人才培养的同向同行作用。
文法学院有两个特色亮点项目。“1+2+8”是导师制和学长制深度融合的抓手和做法。“1+2+8”是指1位导师、2位学长、8位莘莘同学。通过这样的一个做法,让同学们从跨入大学校门,就能获得老师和学长的帮助指导,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最大限度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这个项目目前已经普及到文法学院三个专业的700多名学生。
图说:最先在上海商学院启动的“一周一书”阅读模式,就是发起于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的学生喜欢看书,每位同学每学期都要读完16本书。2017年3月最先在上海商学院启动的“一周一书”阅读模式,就是发起于文法学院,该模式引起了一些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受到了埠内外人士的点赞。具体做法是:倡导学生一周读一本书,一周每天读五十页,一年就可以读五十本书,坚持四年读完两百本,为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文法学院马萌萌说,通过一周一书不断的量化约束与积累,最终帮助我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有利于我们终身受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持续优化“1+2+8”导教导学深度融合,推广“一周一书”阅读模式等特色项目,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截至2019年,学院连续三年考研率上线率超50%。
聚焦“第二课堂”扩大同心圆
实现育人创新
文法学院有很多知名的社团,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获奖的学生舞龙队、羽毛球队等不少的团队也是来自文法学院。
让育人“活起来”,除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提供补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法学院通过实践基地、社团建设、体育赛事等第二课堂,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文法学院的实践基地丰富,校内实训场所、校外实践基地近40个,校内诸如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商务舆情调查实验室等,校外有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系统、法院检察院系统、香港大公报上海分社等建立的20余个实践基地,并在上海高校系统首倡设立“调解中心”“新媒体商务传播研究与制作基地”等新型产学研机构……进一步与社会接轨,推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结合,打造品牌项目,能帮助学生了解社情、认识国情、砥砺品行。比如,成立于2010年11月,最初由5名贵州籍同学倡导成立的“爱心贵州”社团,连续获得了2015年团中央第二届青年服务志愿大赛银奖、2016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知行杯”大赛二等奖、2016年团中央镜头下的三下乡优秀团队、2017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殊荣。
截至2019年底,累计筹得市场价值380余万元的筹款及物资捐赠,足迹遍布贵州省十三个区县60所中小学,受益对象达18000余人,目前已有268名困难学生获得“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的资助。
今年是学校七十华诞,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在未来,学院将继续勇攀高峰,积极申报上海市应用试点专业,推进学院建设更上水平,为学校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