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未来,对着建筑拍张照,小程序就会显现出它的修建年代、前世今生、历史文化、故事人文,可看可听可玩可游……如果说“扫码阅读”是“建筑可阅读”的1.0版,”建筑开放“是2.0版,那么“数字转型”就是我们即将一起携手迈入的3.0版。
昨日立春,市文旅局在衡复艺术中心透露将为“建筑可阅读”“破圈”——“文旅数字化转型下的建筑可阅读春季媒体发布会”上不仅公布了“十大行动计划”,还推出了春季打卡榜单,并勾勒出“建筑可阅读”进入数字化时代后的城市文化发展前景。
图说:“建筑可阅读”进入3.0 版
更有温度
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介绍,“建筑可阅读”的意义,体现在时刻承载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质。这也就是“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的具体意义和外在呈现。自2018年上海大力推动“建筑可阅读”工作以来,全市16个区已经开放建筑1037处,设置二维码2437处。
“建筑可阅读”也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体验到上海的温度和美好。坐落在30度锐角街口的武康大楼,是许多新人拍摄婚纱照的取景打卡地,然而在马路上拍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围绕它,我们进行了一次330度的城市设计提升。尤其是最佳拍摄点,从交通影响率的角度,在人行空间上做了突破。3.6米外伸,外加2个树穴调整,足足梳理出一个530多平方米的对焦空间,这样的街区布局对通行和驻足的行人更加友好。”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伍彦心介绍。
图说:武康大楼
更加便捷
今年起,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方式,提升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具体可落实的行动计划有十点——分为“五个民”的体验数字化方式和“五个一”的服务体系。
“五个民”分别是与美团合作的“全民评”,与蜻蜓FM合作的“全民讲”,与腾讯合作的“全民拍”,与小红书合作的“全民游”以及与抖音和大隐书局合作的“全民创”。
“五个一”则将“成立一个联盟”,建立业主自主管理模式;“出台一套标准”,制定《上海市“建筑可阅读”服务质量标准》;“搭建一个平台”,以“建筑可阅读”文创集市为平台,邀请更多老字号企业、文创企业参与;“打造一支队伍”,建立一支由文化遗产、建筑、旅游、传媒等领域专家、志愿者、讲解员组成的队伍;“推出一份‘套餐’”,挑选部分经典建筑开展“一楼一‘套餐’”的试点,让每处建筑都有一张邮票、一套明信片、一本书、一部纪录片、一支讲解和研究队伍。
图说:建筑相关文创
不久的将来,公众还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直接浏览上海的城市建筑。腾讯区域发展部上海站副总裁尹婷透露,即将开发的“建筑可阅读”小程序,将充分利用数据整合、统计分析、地图服务、扫码识别等技术能力,解构历史建筑。“没有二维码也没关系,通过直接给建筑拍照,照片经过图片识别技术分析后,也能准确地读取图片中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