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看到代购又在朋友圈吆喝中东某国的网红巧克力,虽日常习惯黑巧,还是喜欢尝新。近日看到凤梨酱馅的钻石形黑巧克力,忍不住下单。结果感觉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了,虽然凤梨酱的甜软和一定比例的黑巧给味蕾带来美感,但甜度高了。终究被颜值所诱。并不汲取教训,竟又剁了所谓的甘纳许(Ganache)。甘纳许,三个字看着很有关系感,甘美的悦纳的期许。晓得Ganache乃法语巧克力和淡奶油混合之意,成品似夹心巧克力。但似乎想象才是尝试的理由,末了不免期许的遗憾,太甜,只是繁星点点状的外观视觉感颇强。如此自投罗网,或许也深知此乃“安全的诱惑”吧。

龚静:巧克力,安全的诱惑-LMLPHP

巧克力可谓自带诱惑属性。谓之糖果,偏比糖果口感丰满;称它甜点,又似乎比之清灵;算是零食,可非常时期,几块巧克力可谓维生要素。这也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刺激巧克力大规模生产的原因,大量巧克力派发至战场为战士们补充给养。它也可液体,一杯热巧克力比同等量的牛奶感觉似乎更醇厚些的。而液状巧克力还是我们如今习惯之块状巧克力的鼻祖,若没有16世纪初西班牙人探险家荷南多·科斯特感兴趣墨西哥当地的阿兹特克王国喝的一种名为xocolati饮料,或许巧克力的发明会推迟几年。科斯特敏察其中商机,于1528年将之带回西班牙,后来又在西非的一个小岛上种植可可树。西班牙人将可可豆磨成粉,加水和汤,加热,名之为巧克力,一时风靡。据说西班牙人将可可工艺视为“葵花宝典”,秘而不宣,交通资讯封闭的彼时,西班牙人一时独大。又据说西班牙玛利亚·萨尔莎公主狂迷巧克力,甚至以可可豆为订婚礼物献给路易十四。资料显示1642年巧克力传至法国,始为天主教人士食用,渐而播及整个欧洲。而此时,其实巧克力尚为液状,要到1847年,人们在巧克力饮料中加入可可脂,才制成可以咀嚼的巧克力块。1875年,瑞士发明了牛奶巧克力,至此各种名目的巧克力芬芳绽开,不由想到“瑞士莲”的中文译名真是信达雅,且可纯可欲,暗合巧克力予人的想象和事实上确实拥有的能量,比如众所周知的抗氧化作用,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以缓解压力和解忧的一定效果等。巧克力和情感之间的天然浑成,无论何种情,送人巧克力一般总是不错的。

很多年前坊间能吃到包装精美的巧克力(主要是进口巧克力)也算可入当下热门之“凡尔赛文体”。于鄙陋吾等来说,少时1970年代只能偶尔吃到几粒蛋形巧克力,大多来自婚礼席面。蛋形巧克力沪产,裹金色锡纸,锡纸质量一般,剥之易碎,一不小心跌落在地,捡起来擦擦,落进口腔。其实后来晓得,这巧克力非真正巧克力,以代可可脂替可可脂而已,却已奢侈,大白兔也要吃个小醋。过几年,喜糖里多了一款金币巧克力,也不过代可可脂罢了,外形讨喜讨彩。还有裹以代可可脂的华夫巧克饼干过过馋瘾。再后来,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渐渐吃到各品牌的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酒心巧克力以及生巧,当然那种榛果软心碎坚果层叠包裹的意大利巧克力广告也很深入人心了,其松脆绵软多元结构皴染的滋味颇有山水逶迤山峦起伏之感,虽然并非人尽欢喜,其结构颇有《情迷巧克力》(小说/电影)中美丽的女人维亚纳带给封闭小镇朗斯克旺奈的那股巧克力醇风,沉闷的小镇人从抗拒到动念再到尝试,人和人关系因巧克力而变得生动亲密起来,强抑巧克力诱引的神父极力阻止,甚至夜潜入店,企图“砸烂”那些可恶的巧克力,但自己的味蕾却情不自禁,“试试看。吃吃看。尝尝看。”神父忍不住大咬大嚼。柔腻香甜的“巧克力”在自然散发的香味中瓦解了教条和压抑,小镇焕发生机。

文艺作品不免夸张些,巧克力于间不过由头,“存天理,灭人欲”是难以维系的,倒不如在合情合理之时“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巧克力之性灵如何抒发,吃了那么多现成的,也DIY下吧。试试看,做做看。网购原生态巧克力块,辅天然香精、枫树糖浆,按配方融化搅拌入模,玫瑰贝壳动物形状不一,口感纯粹。再接再厉,又做巧克力燕麦坚果干果能量块,分块包装,冰箱冷藏,佐茶颇佳。手作产品,无糖或减糖,食之安心。当然比之品牌巧克力醇浓程度不够,倘若添加一定比例的卵磷脂,相信口感更好。也自然手作不会经常,毕竟巧克力工艺复杂,自家厨房图个少添加原生态,自作自食,得趣浮生罢了。不过,回首年少成长时,食品行业不似当今发达,很多食物皆源自家庭手作,反而沉淀为人生的初味蕾。

巧克力与浪漫关联,与巧克力广告之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也许这与钻石恒久远一样,也不过是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一种算法,反复宣导,乃至掌控人脑。但巧克力确乎美味。从纪录片《苦的真相》中得知全球40%的可可来自科特迪瓦的西非地区,那里的可可农场有很多童工,尽管全球废除童工承诺已有十年有余,但在这个行业几乎从未真正践行。不少可可豆采摘工人从未吃过巧克力。资本强势控制,经济困厄,当地工人只能于此维生。怎么办?不能说不吃巧克力,还是会吃,苦中回味。

02-04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