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从孩子的成长来看,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得多,而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虽然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到如今已变异成买“学区房”,邻居也基本上不串门,小朋友活跃在街道里弄并不多,内中还是有恒定的东西在吧。
我的父母亲都是读书人出身,父亲酷爱藏书藏古画也爱摄影,他给我幼童时拍摄的照片都是以书橱、古画、读书为背景的。我常打开扫描后保存为电子文件夹的老照片怀旧,第一张是我七八个月时扶站在儿童坐车里歪着小脑袋笑,背景是一架钢琴式黑色玻璃门书橱,里面放满了书,仿佛寓意着我将在图书的摇篮中长大。另有一张三四岁时,我拿着一只苹果,抬头仰望书橱上父亲培育的水仙花,墙上挂着国画对轴,画的是树根遒劲、不畏寒霜的傲雪腊梅。还有一张我记忆中很深刻的合影,是我妈妈坐在低矮的沙发上,在给我与两位哥哥讲故事,洋溢着温馨的母爱。
其实我童年时,父母双职工每天上下班都很忙,我家孩子都是靠保姆料理生活以及兄弟姐妹互助学习长大的,没有现在两盯一,四盯一那么强大的家长场域影响。家教不是上课,它包含每天对孩子说了什么话,但绝对不光是语言灌输,而是环境、身教,包括你家里一个摆设,一本书刊,一样食物对空间里人的影响,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暗示,由此打下根基,形成了孩子初步的审美习惯,主张的价值观。
小时候我家亭子间有个专用书橱,装满了连环画,记得是一家出版社还是书店关门时,父亲买下搬回家的。我读中学的二姐暑假里学着图书馆管理员整理书橱中几百本连环画,编成目录,给弟弟妹妹发借书卡。我放学回家后得凭卡向二姐借书,她挑选后让我坐在小板凳上看。后来父母和姐姐们商量后,将这一整橱连环画书打包运到宁波送给经济困难的亲戚,让他在小镇上开个借书摊以贴补家用,为此我和哥哥心疼了好一阵。读书的爱好是童年养成的,我上初中后,在父亲的书房中与他相对而坐安静看书,是如今思念父亲时脑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画面。
读书使人进步,使人明理。我四十岁开始写作,曾经在女儿上初中、高中时同步写过几本书,探讨青春期教育,当时是抱着学习的想法,突击读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书,也是为了解除自己在育儿上的焦虑。所幸女儿虽成长中磕磕碰碰,出国之后一路向好,我到现在,心里还十分感谢当时出版社责编老师给我布置的著书任务。
时代发展变化太快,我们早前认定的规律并不会一劳永逸地被认为合理。光速时代每天网络上的新闻在刷新人的观念,如果你没有坚定的信念,不持续学习更新,墙头草似的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患上心理毛病是必然的,也必然会影响你周围的人,包括下一代。
关注个人身心修养是一辈子的事,小时候家长为你打下基础固然重要,成人之后独立面对世界更是考验。最近跟着围观了娱乐界一些姐姐哥哥选秀、女儿恋爱等综艺节目,其中嘉宾身上暴露的问题很多都证实了我关于家教与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当代传播肯定不是以“吃瓜”为中心,而是透过现象来纠错。节目有开放的观念,人性的思考,“资本的力量”固然强大,但资本绝对不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