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话小康 | 又见《父亲》-LMLPHP

满脸皱纹的“父亲”用土布在额头上盘了一圈,双手捧着一只空空的土碗,眼神里透出一种深深的期望。尽管他不是我的父亲,却是我熟悉的《父亲》。画者罗中立是四川美院油画系的学生,40年前这张油画获得了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罗中立是土生土长的四川璧山人。23年前重庆升格为直辖市,罗中立也成了重庆人。1969年我当兵来到璧山,在那里生活了10年,曾见过这个在野外写生的年轻人。1979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那时我刚复员回到上海不久,从报纸上见到了他的作品,觉得画很真实。尽管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称谓,但川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等多种原因,穷的地方还是不少。1972年我曾在青杠公社的大山上,住在村子里宣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我住的房东家5口人每天喝稀饭,硬是要给我另外蒸干饭,加几个红薯块。老乡的生活这么苦,我一个解放军怎么能享受特殊照顾呢,于是谢绝了。记得那时的农村稀饭薄得像汤水一样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并非虚构之作,而是有真实的生活基础。他把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的脱贫心愿,通过自己的油画强烈地表现出来,在国内引发了非常大的反响。

40年过去了。《父亲》,伴随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脱贫经历,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前些年我回璧山老部队参加红军师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当年的湖南籍战友老赵转业到璧山,任粮食局局长。老赵对我说,农民喝稀饭的日子早就成了老黄历啦。你到街上看看,今天的璧山还是你过去熟悉的璧山吗?的确,变化巨大,连高铁都开进了小城。如果不是周边有山,与上海的某个新建区域没啥两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小城以“深绿”为主线,古色、美色、亮色交相辉映。74万人口,现有37座公园,绿地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人均28平方米。过去在地里劳作的农民,如今在公园休闲娱乐。秀湖公园曾经被郭沫若赞誉为“黛山秀湖”,经过大规模改扩建,令人赏心悦目。公园有总长20公里的亲水步道,包括森林步道、跨湖廊道、空中栈道等。我被园内的五音吊桥吸引住了,行走桥上一百多只古钟发出悦耳的音乐。耳边突然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曲《小城故事多》,优美旋律我熟悉,歌词不就是捧红邓丽君的庄奴写的嘛。原来与乔羽、黄霑并称“词坛三杰”的庄奴,晚年也来璧山养老,活到95岁高寿。而老家在贵阳的音乐女神龚琳娜毛遂自荐,在璧山组建了一个特别的少年儿童合唱团,唱《春晓》《静夜思》等古诗词,发声练习学的是动物叫声,并上了央视表演。

小城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父亲”从璧山走向全国,也有缘可寻。书画大家潘天寿抗战时曾任教璧山国立艺专。哲学大师熊十力也在璧山教学。梁漱溟创办了璧山勉仁中学。老赵请我到一家特色小饭店就餐,这里的来凤鱼名气很响,味道非常鲜美。我一眼看见墙上挂着一幅熟悉的《父亲》油画,而“父亲”的眼神明显不一样了。仔细一看,原来他的土碗里盛满了香喷喷的大米饭。老板说这是一个90后的画者送他的。哈,这一笔添得精彩!“父亲”眼神喜悦,因为看到了上亿农民脱贫,过上了幸福生活。

02-10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