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舞蹈剧场”,这个概念在国内舞蹈界还是比较新鲜的。所谓素人舞者,就是没有经过专业舞蹈训练的舞蹈爱好者,他们可能是人群中的任何一个,而不是我们惯常熟悉的那些舞台上的审美对象。我的朋友——一位前职业舞者,也参与了这个项目,并且向我透露了即将登台的十几个演员,的的确确绝大多数都是素人,他们年龄跨度近60岁,社会身份差异明显,甚至还有每周往返黑龙江和杭州的参与者。连续四个多月的周末排练,累计三十余天的创作,会让这些素人在舞台上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又是什么吸引他们在疫情期间把大量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个项目里?好奇心驱使着我去舞蹈中心探班这场“非正式演出”。
分享会安排在舞蹈中心大剧场的舞台上,使观众得以近距离地观赏导演从目前的排练成果中选取的40分钟片段。开场是一段欢乐的全家福式的亮相,我看到了老、中、青、少,看到了高、矮、胖、瘦,还看到了演员们都沉浸并享受着共舞的欢乐。音乐声从激昂转向静默。演员们一个接着一个出场,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来呈现他们自己。有趣的是,走出剧场后,我发现每个人跳的舞段动作,我大多记不起来了,但是,我记住了每一个人,无论是8岁喜爱上街舞的小学生还是66岁风轻云淡的画家,无论是需要放空的商业分析师还是永不放弃的自由职业者,无论是拥抱文艺的神经生物学博士还是用生命在舞蹈的暴食症患者……我记住了潜藏在他们身份背后的内心独白,好像他们跳出来的不只是舞蹈,更是他们的生命状态,那些欢乐、享受、渴望、无力、呐喊,都如此真实,作为观众似乎能轻易地接收到这些情感的涌动,以至于动作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分享会上,项目总监介绍了素人舞蹈剧场的缘起。去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国舞剧场暂停开放,其间推出了“YIP国舞私教课”线上教学,一位喜爱舞蹈的武汉11岁男孩悠悠,通过平台坚持学习并回传了他的舞蹈创作视频,纯真自然、直抒胸臆的表达打动了项目总监乃至专业舞者,感受到舞蹈对于人心的慰藉,也让停演的剧场萌发了制作素人舞蹈剧场的念头。从招募到建组到几个月的共同探索和创作,团队秉承的理念很接近素人舞蹈的本质,就是“跳出真实的自己”!
回想起来,这次探班在我所有舞蹈观摩经历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舞蹈对于普通人生命状态的影响,打破了“舞蹈是一种表演”的狭隘认知。如果说素人舞蹈剧场的初衷在于尝试通过舞蹈疗愈人心,这次探班则让我相信,这个目标已经达成了,它不仅疗愈了参演的素人们,也疗愈了观众,因为“他们”就代表了“我们”。舞蹈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一个深入了解自己的窗口,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抑或是一个抵御现实压力的出路,甚至是好好活下去的抓手……无论如何,在舞蹈中,他们迸发出了动人的生命力,就像皮克斯动画《心灵奇旅》里的那一片阳光下飞舞的树叶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