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代农信人”-LMLPHP

我的岳父、爱人和女儿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三代”人也都在上海农商银行系统工作。

岳父陆安今年高寿94岁,他是具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解放初期他曾先后担任乡长、医院院长和中学校长。1954年5月,崇明县解放后第一个信用社——新平乡益群信用合作社,岳父被组织选调至信用社当领导。

1958年,崇明县乡村工业兴起,镇上的橡胶厂、针织厂、农机厂等都有了贷款需求。岳父负责信贷审批,对待每一笔贷款都一丝不苟。信用社人手有限,他就亲自去实地考察;他不会骑自行车,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村串户,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状况,核实清楚后才批准放贷。在女儿陆亚萍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没有休息日,平均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那时崇明的工业基础较薄弱,不少村办企业欠缺经验,出现了呆账、坏账,父亲这名老党员还要上门“做思想工作”,帮助企业扭亏为盈。

1980年,一次家庭会议改变了我爱人陆亚萍的命运。父亲陆安叫来他们姐弟三人时,她没想到,今后,自己会与农信社、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紧密相连。 按照当时的相关政策,岳父年满54岁,即将从崇明农信社五滧分理处退休。根据接班顶替政策,父母退休、退职后,其子女可以顶替进入原工作单位上班,于是有了这场陆亚萍记忆犹新的家庭会议。

名额只有1个,陆家有姐弟三人,按说都有资格顶替。会上,大弟率先打破沉默,“姐姐是生产队的会计,她去信用社工作更合适。”二弟也微笑着同意,“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姐姐去吧。”在弟弟们的谦让与支持下,1980年10月,姐姐陆亚萍幸运地成为了“第二代”农信人。

从1980年到2008年,爱人陆亚萍先后在合兴信用社、五滧信用社、崇明县信用合作联社、上海农商银行总行会计结算部等处工作。2008年3月,陆亚萍带着厚厚一叠的获奖证书光荣退休,将践行普惠金融的历史使命传承给了第三代“农商人”。

2003年,非典之年的大学毕业季,女儿叶天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为她在大学学的是音乐专业,部队文工团和公安系统以及一些市重点中学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最终她选择了入职浦东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层层选拔,走上工作岗位的叶天明对这里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窗明几净的业务大厅、电子化的办公设备、统一的工作服,与儿时记忆中的农信社迥然不同。算盘声变成了“啪啪啪”的小键盘声,开户由电脑操作,柜面工作更高效。“想到外公、妈妈都在农信社工作过,就觉得亲切,因为从小就结下了缘分。”

2005年,上海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为上海农商银行,成为国内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整体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于“三农”和市郊经济的社区型零售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加快业务创新和功能完善,为市郊经济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有特色的金融服务。

算盘变成了键盘,账本变成了笔记本电脑,认真负责、严谨细致践行普惠金融的初心未曾改变。“世博会期间,浦东是主战场,我们严格推行标准化窗口规范服务流程,从规范站姿、坐姿、手势、空姐式‘咬筷’微笑法一直到窗口规范‘双语’文明用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展示我们良好的服务形象。”从入职到现在,叶天明从基层会计岗位到目前成为浦东分行办公室主任兼安全保卫部经理,对上海农商银行“家”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

叶天明常常陪妈妈回崇明岛上看望外公,三代“农信人”聚在一起话家常,不禁感慨上海农商银行十五年的发展巨变,也憧憬着步入新时代后上海农商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广阔前景。

2019年,陆安收到了一枚特殊的“90后”奖章,奖章上,“以农信开创之业,传农商一脉之承,以潮头破浪之勇,鼓继者高展之气”字样格外醒目。对陆家而言,“农信”并非选择巧合,而是三代共产党人的不解情缘,是一个家庭的执着坚守。

02-16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