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逐光的孩子》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孩子们稚气天真的脸庞和亲切闪烁的眼睛。他们有的是我的访问对象,有的是我短期支教时的学生。除了孩子们,我还会时常想起那些青年志愿者们。我想,不是我书写了他们的生活,而是他们让我看见了更宽广的世界。

《逐光的孩子》一书的人物原型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范献龙。2004年至2011年,他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下谷坪民族学校(原神农架林区下谷中心学校)做了7年支教老师。7年里,范献龙在下谷坪第一个使用多媒体教学,第一个募集资金设立助学金,第一个引入社会力量共建校园,第一个倡导开办家长培训班……他背着笔记本电脑,带着投影仪,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培训家长1000余人次。

从下谷坪到城关镇、松柏镇160多公里,从学校到最远的孩子家近90公里,遇到大雪封山或山体滑坡,只能靠步行。几乎对每一个学生,范献龙都做过家访。4000多公里,这是范献龙支教期间走过的路。他会成为孩子们心底的一粒种子,伴随孩子们长大。

7年,一个人,坚持做,改变看得见。这些年我们多次回到神农架,学校每年都有新变化,在硬件设施上和大城市的示范学校几无差距,老师们也普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校的门楼从水泥变成电动,卫生间从沼气式变成水冲式,操场从水泥地变成塑胶跑道,食堂也提供了学生标准餐。教学楼、学生宿舍修得漂亮,孩子们的校服尤其漂亮,是由政府补贴购买的。目前,全区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不交费,吃饭补助钱,冬天不受冻,坐车补车钱”的目标。

范献龙说:“最大的改变是人。孩子们学成之后大多回到家乡,有当老师的,有进政府部门的,更多的是自己开办民宿或者进了旅游公司。当地多雪,先前让人出行不便,现在已经有了五个滑雪场,造福百姓。”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写作儿童文学,这些年来我持续不断地走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最初,那些孩子们好奇地围着我,可是当我提问时,他们要么羞红了脸,低垂着头,一言不发,要么远远地张望,好奇而胆怯。谁能想到,如今的他们办起了“网红”民宿,做起了直播带货,与人交流时落落大方。他们知晓了天下事,更热爱家乡!

教育扶贫着眼未来,需要几代人接续努力;教育扶贫培养的是新农村的新主人,改变的是几代人。自1999年至2019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并派遣万余名志愿者,赴中西部20省份301县的600多所中小学支教。他们以无私与坚韧的奉献精神感动着我们,比如大山深处希望的播种者范献龙;有的支教志愿者甚至付出了生命,比如倒在支教岗位的志愿先锋赵福兵。

那些追逐着光的人,自己也成为了光。他们传递心中的火把,把光和热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

02-16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