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相聚,美酒佳肴,小酌助兴,几杯下肚,觥筹交错……醉者难免因而发生种种意外,同饮者要如何才算尽到照看义务呢?若不幸出了事故,责任又该怎么分担呢?

近日,普陀区法院判决了一起醉酒坠楼案,让我们跟着法官的视角看看“醉酒”情况下的义务责任承担。

有“典”不一样:法官教你“小酌”的正确打开方式-LMLPHP

图说: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小沈等5人都已经履行了照护责任,对苏某最终的高坠身亡缺乏可预见性,无需承担赔偿责任。普陀区法院供图

醉酒后高坠身亡

2018年6月1日晚,苏先生与小沈、小姚等朋友14人在餐厅聚餐,至当晚9时左右结束。席间,苏先生饮用了近半斤42度白酒和一瓶多啤酒,为安全起见,小沈派同聚餐的小姚顺路打车送苏先生回家。

半小时后,二人到达苏先生居住小区,又在小区门口的烧烤店小酌,期间苏先生又饮用了一瓶多啤酒。晚上10时20分左右,小姚把苏先生送出烧烤店后,返回烧烤店,苏先生自行离开……不幸的是,第二天早上9时,有人发现苏先生在自己居住楼宇的3楼平台身亡。根据法医检测,苏先生血液中酒精含量高达2.58mg/ml,为醉酒状态,死亡原因为高坠身亡。   

起诉朋友和物业

据苏先生妻子所述,当晚10时左右,她与苏先生进行了视频通话,并看到了自家小区院墙,苏先生那会儿说已经和朋友聚餐完毕,马上要回家了。经监控显示,事发当晚11时04分,苏先生在位于2楼的自家门口逗留,并伴有脱衣、砸门、踢门等动作。11时25分许,监控最后一次拍摄到苏先生出现的画面是,他位于同幢楼6楼的楼道。

苏先生的家人认为,小区物业公司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没有及时发现苏先生在楼道内的异常举动,让其徘徊许久酿成悲剧。还指出,当晚与苏先生共饮的朋友中,小沈、小唐、小孙、小李、小姚等5人存在劝酒、灌酒、赌酒、罚酒等不当行为,应对其死亡负有一定责任。于是根据当晚情况,苏家人向普陀区法院起诉了小区物业公司,以及上述5人,要求6被告承担30%的侵权责任。要求小沈等5名被告共同承担,包括死亡赔偿金230万元(含被扶养人生活费91万元)、丧葬费5.7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总额为240多万元中20%的赔偿责任;要求物业公司承担上述总额10%的赔偿责任。

已履行照护责任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没有证据证明被告小沈等5人在聚会、饮酒过程中存在劝酒、灌酒、赌酒、罚酒等不当行为,也没有证据证明存在发现苏某过量饮酒但未予制止的行为。且众人还拒绝了苏某在聚餐结束时提出继续饮酒的提议,小沈作为聚餐召集人,还安排小姚送苏某回家,即便二人在烧烤店再次饮酒结束后,小姚也送苏某回去。之后苏某与妻子通话过程中一切正常,并未表现出精神异常或者神志恍惚,监控录像显示,苏某已到达自家门口。而苏某所居住的二楼,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发生“高坠”危险,不能苛求各被告对苏某的高坠身亡具有足够的可预见性。

因此,法院认为被告小沈等5人都已经履行了照护责任,对苏某最终的高坠身亡缺乏可预见性,无需承担赔偿责任。至于被告物业公司,法院认为,法定的安全保障主要体现为协助性和防范性,约定的安全保障义务体现在双方均认可的《物业服务委托合同》中,是保障业主人身、财产安全的合理区域范围。原告将公共秩序维护义务苛求为被告物业公司的保安应发现苏某异常举动,超出合理范畴,扩大了物业公司的职责,法院不予支持。

有“典”不一样:法官教你“小酌”的正确打开方式-LMLPHP

图说:开庭现场。

综上,法院认为,苏某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明知过量饮酒对身体乃至对家人、社会的危害性。根据检验报告显示其血液中乙醇含量为2.58mg/ml,达到醉酒状态(参考醉驾标准中,血液酒精含量0.8mg/ml)。由此可见,是苏某枉顾自身健康和安全,放任饮酒,最终发生了坠楼事故,对此负有根本和全部责任。正因如此,该案的法律适用中,不存在“公平责任”的适用空间。

正值壮年的苏某坠楼身亡,留下年长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出于人道主义和慰问,被告小沈、小姚、小唐自愿分别补偿3万元、2万元、1万元。希望上述款项可弥补家属内心创伤。法官再次呼吁,小酌怡情,贪杯误事,醉酒引发的事故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知而慎行,“君子不立卫墙之下”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有最高的注意义务。

法官视角:“醉酒”情况下的义务责任承担

【《民法典》小知识:什么是“公平责任”?】

《民法典》1186条: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双方分担损失。 “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要求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不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实际情况,责令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的一种责任形式。

【一起喝酒,必定产生义务吗?】

正因为在中国的食文化中有“无酒不成席”一说,共饮者当尽到照看同饮亲友的责任。那么,是不是一起喝酒就必定会产生义务?

还是以上述案例为例:苏某与小沈、小唐、小孙和小李曾是同事,离职后也保持着良好关系。几家人经常不定期聚会。这种朋友之间的宴请聚会、饮酒属于“情谊行为”。以联络感情为目的的好友聚会,不会让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我国目前并无明确法律规定,要求在共同饮酒的情况下同饮者对于醉酒的人负有救助义务。因此,排除同饮者恶意灌酒这种过错行为的情况下,饮酒者自己醉酒,并不能要求同饮者在这种“情谊行为”中承担法律上的义务。

那么,共同饮酒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民法典》第1165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直白地讲,共同饮酒者在哪些情形下会产生法律上的义务:强行劝酒、逼迫饮酒(灌酒)、 许诺条件饮酒(赌酒)、惩罚饮酒(罚酒)。

通常认为,若因前一个不当行为而导致他人陷入危险状态,此时不当行为人(共同饮酒者)就需要承担起法律意义上的作为义务,即救助义务。这种情况下,违反救助义务,即不作为或不适当的救助。

不作为的表现主要有:共同饮酒,导致共饮者醉酒,其他共饮者不管不顾,扬长而去,致醉酒者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

不适当的救助可能表现为:发现有人醉酒,其他共同饮酒者采取的措施不适当或者方法不对,反而导致了醉酒者窒息死亡。

通讯员 施迪 吴文俊 记者 江跃中

02-23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