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里,范伟饰演的电影放映员让人印象深刻。在上海松江,也有一位电影放映人,他就是家住松江区岳阳街道的居民杨兴龙。奔波在农村各个乡镇放映电影时,夜宿在运输电影器材的小木船上……在杨兴龙的记忆里,当年的条件很是艰苦,但看到村民们质朴的笑容,他又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处处无家处处家。”
图说:杨兴龙当了一辈子电影放映人 张小小/摄
田地旁边就是放映场
1962年盛夏,出生于上海市南汇的杨兴龙被指派到松江县电影管理站,零基础地学习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农村放映工作集中在日落后的夜晚进行,放映点就在当地干部指定的大队广场、生产队仓库场、社员宅基场地或是小学操场上。
相比城镇拥有舒适座椅和环境的影院,农村露天的放映场所,决定了放映员的高强度劳动。一个农村放映队,一般只有两名工作人员——队长和放映员,两人分工不分家,除了完成放映操作之外,还要兼顾业务联系、影片调度、财务结算、年底总结等事项。那时候松江水系还比较发达,运输工具一般走水路。“常常一天到晚,饮食、住宿都是在不满9平方米的船舱平基板上,而且还与船工家属同舟共济。”杨兴龙回忆,到了寒冬腊月,他们就要忍受着舱外寒风的侵袭。“有时睡梦中觉得自己被人悬吊到了半空中。待到惊醒才知道,河水落潮,船已搁浅。大家赶紧跳到滩上,将船只推回河里。”
最担心的莫过于放映中途遇到机器故障,或是突然下起雨来。尤其夏季,阵雨常伴有雷电,那就必须立即停止放映,在两分钟内拆卸完毕机器,切断电源。狂风暴雨看似来势汹汹,却也经常戛然而止,眼看雨停了,四散躲雨的观众又从各方聚拢回来,杨兴龙顾不上换掉淋湿的衣衫,在催促声中再次驾机放映起来。
十几年的农村放映经历,有说不完的艰难困苦,也有道不尽的荣誉和成就。苦困也磨练了大家的意志。“再后来时代发展,我们这批老放映员回到城镇影院工作,遇到再繁忙的时期、再难做的事情都不在话下了。”
图说:杨兴龙当了一辈子电影放映人
既是放映员又是宣传员
全年共播放了多少场次,观众的评价怎么样……各项考核指标,杨兴龙早在几十年前就很熟悉了。有压力就有动力,他和搭档研定了一套良策,尽量播放新型节目,由于放映单位互通信息,热情宣传当地的重心工作和先进事迹,以此提高他们观看杨兴龙放映的电影的兴趣。
每次电影开映前,杨兴龙会简明地宣传国内外重大时事,宣传农村的中心工作,放映点所在地的先进典型、好人好事。因而受到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夸奖他们是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还推动了生产进度、鼓励群众奋发上进的宣传员。大家在紧张的劳动生产中,以影片革命英雄和先进妇女为榜样,自发成立了“董存瑞青年先锋队”“李双双妇女突击队”等群众组织,在农村“三夏”“三秋”“三抢”季节,兴修水利等工程项目中,站在劳动大军前列,奋发有为地推动了各项工作进程。
每晚放映一两部故事片,或是一部故事片一部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至于播放顺序,那也是有讲究的。杨兴龙说,社员们最爱看战争片、反特片、戏曲片,打斗画面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又惊又险,地方唱腔悦耳新奇。为了留住大家,他们往往会先放映纪录片、科教片,再放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片子。
“我俩经常奔赴基层,有时甚至与社员一起收割、脱粒、割草、施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的付出打开了放映局面,把放映队的鲜艳红旗,插遍了佘山地区每个角落。
图说:杨兴龙与老伴翻看旧照片
重拾年轻时的兴趣爱好
《钟点工》《下岗嫂子有本事》《上海说唱赵阿能》……热爱文艺创作的杨兴龙是一个有心人,他创作的剧本有数十个,全都来源于他对生活小事的捕捉。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着各式各样的内容,有报纸上看到的社会新闻,有关于历史人文的知识,有朋友们无心说出口的金句,在他看来都是日后创作用得着的宝贵素材。
2002年,杨兴龙拿到了单位颁发的荣誉证书,纪念他结束三十年的放映生涯。回到民乐小区的家不久,家门就被人敲响了。“杨老师在吗?街道正在开展戏曲培训班,想邀请您一起参加。”原来带着“南汇口音”的他,早已名声在外,社区里都知道他会唱、会写。
当时岳阳街道的“周周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由26个居民区自发组织、筹备的节目,在街道各处轮番登台献演。培训班结束后,杨兴龙开启了自己的“演绎生涯”。先是沪剧表演,他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歌喉又清亮,一上场自然而然就令观众把耳朵竖了起来。
后来,他带着队友们参加了区里各项演出,还把节目演到了《百姓戏台》上,代表松江参加文化艺术节竞赛。不但表演天赋得以展现,创作才能也几乎同时发扬光大。几年间,他自编自导自演,为社区观众呈现了几十部佳作,形式以快板、小品为主,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他改写的剧本《新六样机》,2015年经过改编,由街道组织演员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获得了曲艺比赛特等奖。
蝉联《百姓戏台》十期“戏状元”,获评上海市民文化节演讲大赛“沪语高手”、上海市老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十佳老年作家”、区“百姓明星”等称号,创作的剧本也获得过多项荣誉……一页页烫金字体的证书,是他精彩丰富的退休生活的见证。
对于退休后回归社区的老年人而言,社区就是更广义的家。杨兴龙说,在家就要保持笑口常开,时刻感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