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9块钱买10节课”“49元33节课,再包邮送教辅材料”“19元20节课,另享受价值499元大礼包”……在线教育广告铺天盖地,动辄以低价为噱头引家长“入网”。在声势浩大的宣传中,上课的都是“名师”,效果都是“提分明显”。但实际上,不少机构的教师资质存疑,课程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教师无心授课,而是一门心思做销售。
图片来源:东方IC
近年来,在线教育发展迅猛,大量资本疯狂涌入,但有的机构已背离教育初衷,只把在线教育视为一门“流量生意”,投入的营销费用远高于研发费用。除了课程质量不稳定,这一市场中还存在虚假宣传、超期收费、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乱象,侵害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在中消协发布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在线教育机构榜上有名。
教育消费不是普通的消费,不能任由在线教育“野蛮生长”。一方面,一些在线教育机构为了卖课,人为制造焦虑情绪,诱使家长购买大量课程,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外负担;另一方面,一些机构教师资格存疑、课程质量不稳,甚至教师把卖课看得比上课重要,上这样的课,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损害其身心健康。对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有的机构还会诱导其办理网贷,实际上是在加重这些家庭的经济负担。
规范在线教育,需要解决监管难题。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的备案审查、排查整改、监管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但一些机构对规定视而不见,比如相关规定要求,“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但机构会通过“买得越多、送得越多”等营销手段诱使家长囤积课程。实现对在线教育的有效监管,需要多部门合力,尤其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9块钱10节课”等“低价诱惑”,看似便宜了家长和学生,实则是营销手段,便宜的终究是机构自己。家长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轻信在线教育机构的营销话术。
纪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