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弃剧了,实在看不下去。”《清平乐》播到第10集时,老妈对我说,“皇帝实在是太窝囊,什么事都做不了主。”我不知道该怎么向她解释:即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皇帝也并不像许多戏说电视剧形容的那样,随随便便可以把大臣“拖出去斩了”。而后宫更不会如《甄嬛传》《延禧攻略》那样,皇后嫔妃对于下药、堕胎乐此不疲。相比于那些“重口味”的宫斗剧,前朝后宫一片祥和的《清平乐》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真相——至少是两宋年间的真实。
图说:《清平乐》 官方图
总长70集的《清平乐》播完了,腾讯评分9.3,算是近期电视剧中难得的高分。豆瓣7.3,也还可以。然而,当一部分人成为《清平乐》忠实拥趸的同时,“看不下去了”“弃剧了”的声音也始终不绝于耳。或许,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代表了当下观众对于电视剧的两方面要求——静止的画面与动态的剧情。 《清平乐》继承了正午阳光一贯的“考据严谨”“细节精良”特色,并将“风雅宋”的文化艺术成就体现到了极致:近乎完美的构图、灯光,高度还原历史却又不失美感的妆容——如曹皇后的珍珠妆,颇具古韵的人物对白与称谓——如徽柔将生母苗娘子呼为“姐姐”等。这些无一不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历史控”“细节控”的追求。腾讯9.3的评分也体现了作品在这方面的成功。 然而,相比同为正午阳光出品的《琅琊榜》《伪装者》,甚至是《知否知否》,《清平乐》剧情冲突的确显得太过清淡、琐碎。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万事不由己;朝臣们的进谏事无巨细,连皇帝得女赏赐浴儿包子都要引经据典一番。虽然《清平乐》打的是“展现北宋仁宗治世的恢弘历史画卷,宋仁宗在国家和情感之间取舍挣扎”。但剧情冗长、主线模糊、节奏缓慢也是不争的事实。 相比之下,同样因细节为人称道的《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都具有明确的人物行动主线,围绕事件的发生、解决层层展开、扣人心弦。而《清平乐》恰恰缺乏这样一条主线。剧情横跨整个仁宗朝近40年,但却几乎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冲突。它不是宫斗(如《甄嬛传》)、不是宅斗(如《知否》),也不是复仇(如《琅琊榜》),它甚至也非励志成长类故事。如果以文体做比喻,《清平乐》更像是一篇散文,或者是散文诗。写文章、读文章可以娓娓道来、慢慢读来,散文也尽可以“形散神不散”。同样的标准用于电视剧,却难免令观众“不得要领”。许多观众认为剧中的人设多多少少有些平面——赵祯的仁君形象、曹丹姝的“克己复礼”、张妼晗的“嚣张跋扈”都缺乏说服力,而这很大程度都是因为缺乏必要情节支撑而造成的。 伴随着电视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近年来国产电视剧(无论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制作日益精良,仅凭细节考究已经很难引起观众持久的关注。这可能也是《清平乐》的评价始终处于不上不下的原因。毕竟,一部优秀的剧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直观享受外,更应该通过跌宕的剧情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清平乐》能做到这一点吗?纵观全剧,她应该是具有这般素质,或者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试图引导观众在“帝后爱情”“后宫争宠”之外,对于历史、文化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从传播接受学的角度来看,就当下日益“碎片化”的观剧习惯而言,这种太过含蓄的表达方式,会使传播的信息损失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