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上的大禹陵不知是埋着他的金身还是衣冠?亭南有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立,我疑之,《史记》亦不详。

凭吊与忘却-LMLPHP

大禹,华夏始祖,他的治水与女娲的补天是中华神话与史诗的双璧。历史需要英雄辈出,代表民族的万丈光焰和叱咤风云。所以,会稽山上的大禹陵哪怕只是一种象征,那也是绍兴的福分,也是会稽山的福分了。

我沿布着神兽的神道前行,一个替天行道的天神般的形象,睥睨邻境于会稽山巅,让人有屈膝匍匐的崇敬。却没有联想,他的身后是我们的先祖。没有先祖和他一起开天辟地,筚路蓝缕,大禹仅大禹而已。大禹庙供奉着大禹的牌位,禹所创建的夏,却给中华史学留下疑云。是神话还是史实?应有可信的考古发掘予以实证。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断代亦有争议,但这丝毫无损于大禹陵的存在。一旦存在的信念被坚毅地刻录,历史的真相似也如此了。象征意义大于史实的意义有何不可?现实的认知重要于历史的编年!华夏文明起始于黄河流域,大禹却雄踞于长江下游的绍兴,《史记》封禅书言,禹封泰山,禅会稽。这是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的重要历史事件,召集部落首领共同祭祀会稽山,从而建立统一的部落联盟。史传禹为神话,然而,只要是英雄即可,犹如希腊神话里的宙斯。有了英雄,我们就有凭吊的物象。

西夏王陵建于贺兰山下。巍峨壮丽的贺兰山在广漠的天边蜿蜒,拱卫着傲立天穹的陵墓。神道已毁,享殿已颓,衰草金黄,砾石遍野。沧桑的年轮记录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史卷,戈壁荒漠的雄骑,虎视眈眈于长城沃野。英雄的建功立业与逐水草而居有天壤之别。将军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苍头马革裹尸、青山埋骨,他们的生存模式是迥异的。嗟乎!雄伟的王陵就是铁证。西夏与金,辽终于使莺歌燕舞的大宋江山龟缩在烟雨江南,靖康之耻的皇女在兴安岭上,在贺兰山下媚艳。岳武穆词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有没有呢?没有。一个统帅重兵的将领被卷入王储之争,那也是大宋的不幸了,更是岳飞的不幸。对岳飞和百姓来说,改朝换代,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西夏被蒙古所灭,而金又在蒙古与宋的夹击下,在蔡州兵败丧国。南宋终于报了靖康之耻。然而,最后灭南宋的也是蒙元。中国仅仅是又换了一个皇帝,生灵涂炭的人民依旧要匍匐在地,贺兰山脚下的王陵依旧让人凭吊!

多情的秋瑾也真有她的不幸了。她嫁入湖南湘潭首富王廷钧家,无须去改朝换代来追求幸福的生活。为国牺牲敢惜身,她的义举确是为了理想社会的诞生。而在理想社会诞生之前,她却死了。王家当然是断绝了与她的亲缘关系,与她休戚相关的草民却戏看她的头颅喝一声彩,轩亭口一地血泊三时辰,还是她的同志盟友吴芝瑛吕碧城埋葬了她。如果说,她是因为反抗腐朽的清政府而无处安魂,那么,辛亥首义后是应该善待她的吧?然而,这个最应让人凭吊的女侠,1907年至1981年,她的墓地竟迁移过十次!她的灵魂是否知道她为大众献身,而骸骨竟无处安放?

我终于在西子湖畔瞻仰了她的墓地,那是1981年才从鸡笼山马坡岭还葬于原址。她本一介平民,配不上陵的祭奠。青松翠柏前的她,一剑拄地,昂首云天,只是过于清寂而令人喟叹。古轩亭口牌坊前的秋瑾纪念碑依然耸立着,解放路上地铁施工没有搬迁它,它耸立在路的中央,车行辚辚,不知有多少人在意。古轩亭口的马路对面树立着汉白玉的秋瑾雕像,宛然淑女模样,孙文题“巾帼英雄”四字金光闪烁,行色匆匆的路人从雕像前走过。其实,万丈太阳中,有她的一米光芒;浩瀚天水中,有她的一掬甘霖;茫茫云海中,有她的一缕清风;厚厚大地中,有她的一颗种子。噫吁乎!

一个是史诗般的神化形象,一个是圈地而雄起的帝王,一个是为民献首的雄豪,谁与凭吊与忘却?

03-04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