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大科学,还是“一老一小”等民生问题,一枝一叶都牵动着代表委员们的心。全国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两会话题|大科学、小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 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举行第二场视频“云采访”-LMLPHP

图说: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受访者供图)

3月6日晚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云采访”梅开二度,王建宇、朱国萍、丁光宏代表和媒体互动,让记者们仿佛置身会场的热烈讨论场景。

把大科学资源用在“刀刃”上

“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看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我确实比较兴奋。为什么?因为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全国人大代表王建宇难以按捺激动的心情,对记者们如是说。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他告诉记者,在会场里,大家讨论热烈,纷纷提出相关的建议。“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就是建好国家实验室。许多代表都提出建议,要加快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不但要挂牌,还要更快地发挥作用,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他坦言,尽管这几年国家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有了比较显著的提升、增长速度比较快,但从投入总量及人均研发经费投入上,和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还需要继续努力。

为此,王建宇代表建议,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这是很鼓舞人心的。但和西方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相比,也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他认为,要给科学家“松绑”,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尤其是要加强科研经费中对人投入的比例,让每一个科学家、科技人员享受到政策“福利”。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小巷总理”为老年人鼓与呼

“数字化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一道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如何消弭“数字鸿沟”?跨越“数字鸿沟”有什么好的举措?在昨晚的“云采访”中,“小巷总理”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为老年人们鼓与呼。她一上来,就和记者们分享了几个小故事,都是源自于日常调研工作中发现的真实案例。

“推进智能化,要向好的方向学习,这一点没错。但也不要忘了老年人,不要忽略残疾人以及不会使用智能化设备的群体。”朱国萍表示,智能化已成为当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生活。例如,以前人们去银行办理业务总是排长龙,她专门为此提出过建议。现在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现象已经得到改善,很多业务都可以线上办理,但同时银行也保留人工窗口。一走进银行,便会有工作人员详细解释,指引大家使用智能设备办理业务。

但朱国萍也发现,伴随着智能化的推进,一些老年人很难适应新的技术,难以迈过“数字鸿沟”这道坎。她举例,如今上海很多医院都在推进“互联网+智能化”,助力看病就医更便捷。患者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提前网上预约挂号、或者到自助挂号机上挂号。“这一点很便捷,会使用的人能很快操作好。但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弄不来,有时候页面跳转了,他们可能都不知道怎么点击回去,干着急。我去医院好几次都发现这个情况,看到好几个老人围在机器旁边互相研究、互相帮忙。”朱国萍建议,医院的自助挂号机旁边最好能有专人指导,“智能化不只有冰冷的机器,更要有人情的温度。”

朱国萍代表关注的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微实事”,尽管话语朴实,但字字句句都是为老百姓发声,十分“接地气”。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关心的话题则很“高大上”。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一份议案、9份建议,话题涉及城市数字化转型、中西医并重融合发展、发展氢能技术等。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词,丁光宏详谈了如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给出不少专业的建议。他说,“我们要意识到太阳是多么宝贵的资源,今后也要用好这一资源。”

03-07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