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票房两强《唐探3》和《你好,李焕英》两部片子里安插了不少老歌曲。《你好,李焕英》通过张蔷演唱的《路灯下的小姑娘》、于淑珍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流行歌曲,把观众自然而然牵引到那个年代,跟随镜头穿梭在人物故事中,很有代入感。而《唐探3》中大量的老歌曲被点缀在剧情中,类似邓丽君《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葫芦娃》、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人证》主题歌《草帽歌》、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Heal The World》等,但是处理方式要么很无厘头,要么纯粹为了煽情,要么想直接“拔高思想境界”,基本上与电影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大。这个问题在该系列前两部中也非常突出,近年来的不少电影的配乐都有类似现象,像是DJ的背景放送而不是作曲家的创作,我称之为“电影配乐综艺化”。
图说:《你好,李焕英》剧照 官方图
近年来,主流媒体综艺节目中几乎所有的爆款曲目都是老歌新编唱,无论国语老歌还是粤语经典和英文歌,统统被尽情消费。资本把控了影视产业链之后,配乐的费用被压得很低,电影配乐的综艺化似乎也顺理成章了,省钱好用也有保险系数。电影失去了原创音乐的灵魂,也感受不到审美上的追求和指向,变相为环境音乐、情节桥段、情绪注解,类似MV的功效。
中国已经是当今全球第一的票房市场,但是很遗憾,我们这些年电影的艺术审美力和影响力,与收入和市场地位完全不成正比,电影配乐的状况更是堪忧。电影是个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样式,其中的配乐(特别是电影歌曲)起到了极大的审美愉悦、心灵摆渡的作用,当年电影《上甘岭》导演沙孟对作曲家刘炽说,人们或许会忘了电影里的场景,但是一定要记得并会唱电影里的歌曲,所以刘炽写《我的祖国》的旋律是费尽了心思的。很具讽刺意义的是,去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音乐奖空缺,我一查更惊讶,最佳音乐奖空缺是所有奖项里最多的,之前在第4届、第6届、第9届、第11届、第13届都没有最佳音乐奖得主!要知道,1962年首届百花奖最佳音乐是张敬安、欧阳谦叔的《洪湖赤卫队》,第2届是雷振邦《刘三姐》,1980年第3届是王酩的《小花》,到了1981年金鸡奖成立被提升为规格最高的电影奖项,最佳音乐奖也从百花奖中移植在金鸡奖中,金鸡奖第一届最佳音乐是高田的《巴山夜雨》,1983年的最佳音乐则是吕其明的《城南旧事》……这些都是影响了几代人情怀的电影音乐,魅力无穷。
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几次高峰,还真是与大众音乐的高潮期默契同步,相得益彰的。其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天涯歌女》《渔光曲》《夜上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谁不说俺家乡好》《让我们荡起双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爱你中国》《牧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