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前夕,也刚好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开展一个月的日子。下午,一群女性艺术家在馆内汇聚,举办“照见生命的那束光”专题沙龙,对这批出自“苗族妈妈”之手的精彩绘画展品展开了精彩的解读。绚烂的色彩、细腻的笔触,展现着平坡村“苗族妈妈”们乐观积极的生活,也倾诉着她们对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和平坡苗族妈妈一起,抓住生命里的那束光-LMLPHP

图说:展览现场 记者 吴旭颖 摄

“我第一次来到平坡,看到‘苗族妈妈’们的农民画,就仿佛看到了一束光。”“行走X遇见“研学项目的发起人之一黄静洁说。“生命之光”平坡苗族绘画展的举办,就是源于这个研学项目。去年年底,这支“行走”的队伍走到了贵州平坡,“遇见”了这些苗族民间绘画。这些从20多岁到70多岁不等的“苗族妈妈”们,在忙完辛苦的农活和家务之后,便聚在一起以绘画的方式自娱自乐。她们“画山画水花自己,画天画地画生活”,以传统蜡染、刺绣的图案为基础,加上大胆的颜色运用,肆意挥洒自己的想象力。

和平坡苗族妈妈一起,抓住生命里的那束光-LMLPHP

图说:沙龙现场 官方图

和平坡苗族妈妈一起,抓住生命里的那束光-LMLPHP

图说:沙龙现场 记者 吴旭颖 摄

展览分为两部分——“信仰与民俗”“生活与劳作”。前者包含了苗族特有的杀鱼节、芦笙节等题材,后者则涉及养鸡、放牛、收刺梨、疫情防控等,全都是来自田间地头的乡村生活。作家王碧蓉为了给展览上播放的纪录片撰写文案,到平坡和“苗族妈妈”们共住了三天三夜,而后总结:“她们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画女孩的腮红,就模仿化妆的手法来一个螺旋纹;画男人,就用“三根毛”的发型;画城里来的干部,就加一副眼镜。让人忍俊不禁的设计里,满满都是对生活的热爱。难怪黄静洁“见到一束光”,那束光,想必就是热爱的光彩、生命的光彩。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索晓霞表示:“我原以为,艺术家、收藏者的涌入,会让她们的画变得商业、重复,但我后来发现是我多虑了,她们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作画的题材、创作的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和平坡苗族妈妈一起,抓住生命里的那束光-LMLPHP

图说:王碧蓉正在为观众进行导赏 记者 吴旭颖 摄

从上海远道而来的艺术家,也是平坡村“苗族妈妈”们生命中的“一束光”。黄静洁回忆,初到平坡村,村里还在坚持绘画的女性仅剩下20多位。但有人告诉她:“最多的时候,明明有80多人的。”无法从家务中挤出足够的时间,或者家人觉得画画不赚钱于是极力反对,逐渐让一些人退缩了。直到艺术家们偶然到来,把画作带出了平坡村。渐渐地,有人称她们“平坡女画家”,还有人说她们的绘画风格是“东方毕加索”,这些“金子”才真正开始发光。让黄静洁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村里的“女画家”告诉她,想用画画赚来的钱,帮助隔壁村的女同志学画画,因为她觉得画画让她的人生有了价值,希望隔壁村的女孩也找到这种价值。

和平坡苗族妈妈一起,抓住生命里的那束光-LMLPHP

图说:霓虹灯装置作品《蝴蝶》 记者 吴旭颖 摄

展览上,“苗族妈妈”们的作品旁边,放着唯一一件由上海玻璃博物馆原创的霓虹灯装置作品《蝴蝶》。蝴蝶的形态象征着苗族祖先“蝴蝶妈妈”的传奇,玻璃的材质则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特点。它们存在于同一空间,绽放着不一样的艺术之光,又息息相关、心意相连。生命和艺术,从来就没有边界。

03-07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