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对艾滋病心生恐惧,甚至谈“艾”色变的时候,在“大墙”内,很多民警几乎每天和艾滋病服刑人员打交道。上海市女子监狱是关押女性服刑人员的主要监管改造场所。在3月8日这个属于女性的日子里,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特殊的艾滋病专管监组——
女子监狱主管警官王灿,就是其中一员。自她毕业后,在4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里,大部分时间都与一群确诊感染艾滋病的服刑人员一起度过。
图说:女子监狱主管警官王灿。上海市女子监狱供图
生理法理双重救赎,打开封闭心门
各种病痛缠身、被至亲家人放弃……这种侵蚀人体免疫系统的病症,让这些特殊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面临诸多挑战。患有艾滋病的服刑人员容易悲观绝望,担心自己受歧视,要比其他人更加敏感。
为了更好地管理艾滋病服刑人员,女子监狱与上海疾控中心、上海市公共安全卫生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定期对民警进行专业医学医务培训,对艾滋病服刑人员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全面掌握艾滋病防护知识的基础上,王灿和同事们与艾滋病服刑人员朝夕相处,坚持威严执法、执着教育、温暖感化。
“要让这些特殊的服刑人员安心改造,除了稳定病情外,还得疏导情绪,让她们重燃生的希望。”发烧了,及时就诊关切询问;情绪低落,带到谈话室谈谈心……在王灿的一次次零距离接触中,服刑人员慢慢卸下心防,打开心扉。
2019年,监狱“志坚帮教工作室”为感染艾滋病的服刑人员开设太极班,专门聘请老师前来教学。
“你们每天都要面对这么多‘艾感’人员,这样的工作环境你们不怕吗?”有位老师曾经这样问王灿。
面对这样的问题,王灿眼神坚定:“说不怕是骗人的,但也正因为害怕,所以要变得更加勇敢和专业。”后来,看到警官与服刑人员的接触,老师们也慢慢卸下心防,安心投入到教学里。
“在法理和生理的双重救赎中,唤醒那些冷却的心灵,重燃希望之光。”这是一位前辈的话,王灿一直牢牢记在心上。
“母亲”文化,春风化雨
在日常管教中,女子监狱将母爱感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积极推进母亲文化建设,帮助服刑人员正确认识、理解母爱,引导她们追寻“母亲”特有的爱心、责任、勤劳等核心价值,激发她们的改造热情。
“虽然服刑人员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但母爱是他们共通的情感。”上海市女子监狱监狱长表示:“我们希望母爱作为一种力量,鼓励她们始终保持向善和尽责。对一些人来说,母亲责任的回归可以挽救一个家庭,结束这一代家庭的悲剧。”
母亲文化的力量引人向善。服刑人员吴某(化名)因贩卖和运输毒品被判处无期徒刑,不仅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还传染给了年幼的女儿。锒铛入狱时吴某只有28岁,女儿才2岁。吴某抗拒改造,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时屡有摩擦,甚至大打出手,打算张口咬人,幸而被警官及时制止。同时,她也拒绝接见,直言:“不能看到女儿的脸,后悔让女儿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甚至想过带她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针对这一情况,监区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民警立即对吴某开展心理矫治。长期的母亲文化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中。“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可我也没办法去补偿我的孩子什么了……”在一次个别谈话中,吴某这样告诉王灿。“年少的时候你缺乏母亲的关爱,后来走上了犯罪道路。难道你忍心看着女儿也走上你的老路吗?”王灿这样回答。
吴某眼含泪水,久久沉默。次月,她开始申请接见,慢慢与母亲化解了隔阂,向女儿表达了忏悔。同时,警官还联系了吴某户籍所在地当地社区,对吴某进行长期社区帮教活动。
得知监狱和警官为自己做的一切,吴某痛哭流涕。“我会告诉女儿我是如何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期,让她看到我是如何重塑新生的。我将以一种正直、端庄的姿态出现在她面前,让她见证我是一个积极、开朗、负责任的母亲,引导她崇法、向善。”吴犯在周记里这样写道。
在女子监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面对冷漠、绝望、暴戾,她们不歧视、不放弃,用监狱人民警察的担当去教育、感化、挽救每一位艾滋病服刑人员。“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宁献给社会”,这是她们始终坚守着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