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施月波(右)与女儿一起做公益 采访对象供图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在长海路街道,“施月波”这个名字为众多居民所熟知,更为癌症患者所称道。施月波是一位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女性。20年来,她与先生朱仁龙相互撑持小家庭,热心公益为社会,帮助一大批癌症患者,信心满满地行走在康复路上。如今,她将“90后”女儿也“拉”了进来,携手做公益。
从病人到创办癌症康复中心
1996年,只有33岁的施月波身患乳腺癌,一度生活在绝望之中。在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帮助下,她顽强抗争,不向命运低头。
施月波病后第二年,先生朱仁龙下岗,一家人仅靠他450元的下岗工资度日。看着重病的妻子、幼小的女儿,朱仁龙干起了辛苦的出租车司机活,用男人的脊梁撑起了这个艰难而贫困的家庭。
有了丈夫的体谅和撑持,施月波也渐增了自信进取的底气。1999年,她成了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志愿者,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几年后,她被选举为杨浦区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她以孱弱的肩膀承担起杨浦800多名会员康复的重任,并组织志愿者服务广大的非会员癌症患者。
一开始,施月波的想法就很明确:要成为接力者,尽一己所能,把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癌症患者。
20年来她待病友如家人
20年来,施月波对待病友始终竭尽全力,一往情深。
一天,住在肺癌医院的危重病友邱阿姨打来电话,说老公突然闪了腰,无法动弹,护工临时被医院调走,请求帮助。施月波立马赶过去了。胸积水、咳喘、癌痛轮番压迫得邱阿姨透不过气来。施月波不停地为她抚胸拍背,端茶递水,把屎撒尿,施月波忙得满头大汗,却不嫌脏不嫌臭。
“稳定了一位病人就是稳定了一个家庭,稳定了一个家庭就是和谐了社会。”施月波告诉记者,深知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她努力帮助病友们与癌魔抗争,而且积极奉献社会。
20年来,像邱阿姨这样的病患数不胜数,施月波总是“每叫必到”,无怨无悔。为了鼓励病友走出家门,施月波还组织了龙舟队、舞蹈队、合唱队、读书会等多种活动,让病友们在活动中调节心态,通过适度的体能锻炼走向康复。“每每和病人聊天,我就会收获一份感恩。”看到那些绝望无助的患者在志愿者努力下,重新生活得快乐自信时,她由衷感到高兴。
一个人的爱心带动了一家人
23年前,施月波的身份还是一个农民,无工作,家里开销相当拮据,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刚患癌那年春节,正在为钱发愁的施月波收到了市、区癌症俱乐部为她申请的1500元帮困金,她感动得眼泪直往下掉。“我要感恩!”抱着“付出即得到”的信念,她坚持走在志愿服务第一线。
施月波成为杨浦区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后,上门家访、接受患者咨询、组织各类活动,忙得照顾不上家里,孩子的学业也管不上。
在朱仁龙的记忆里,常有这样一幕:每天开10多个小时的出租车回家后,有时还没饭时,而施月波忙了一天,身体吃不消了,要休息。“看到她为公益而辛苦操劳,我很心疼。”
一人干,不如一家干。于是,很多年里,朱师傅一直甘当她的“免费司机”——出车的日子里,总是开车送她去做公益。“就这样,我也成了她的‘志愿者’,我们一起做公益。”
2015年,施月波创办了上海杨浦区爱康癌症康复服务中心,之后,她还把“90后”女儿也“拉”了进去,一起做就志愿者。下班后,女儿就忙着帮她妈妈做策划、编排PPT、运行微信公众平台等。
施月波一个人的爱心,汇成了一家人从事公益的动力。
“做公益,小施辛苦了二十年,我是真心希望她回归家庭,写写文章,听听音乐、调养调养身体,我知道,这是小施梦寐以求的生活。她是作协会员,曾得过孙犁散文奖,如果坚持写作,她会是一位好作家。但为了众多癌症患者的康复,她放弃了一切。这些年,她实在是太累了!”说起这些,丈夫朱仁龙不无心疼。
一个人长期做公益已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一家人都热心公益。不过,在施月波看来,她与公益有着特别的缘分。“我和我的全家人,将继续鉴定地走在这条路上,把更多的光和热带给有需要帮助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