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当时被一部分人视为“异类”,既演戏又唱歌,我想,也许有朝一日我非但唱歌不需歌唱家代劳,而且能亲自为影片唱主题歌呢。
辛丑元宵甫过,商厦街巷随处可闻《卖汤圆》的歌声,今年有些网友干脆通过链接和音频分享,以歌声传递祝节之情。此歌版本由司徒杭配器,是1983年3月我在广州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分公司录制的,迄今38年了。专辑共收录了16首中外歌曲,磁带发行后确实风靡一时。
其实,在上海,《卖汤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开始在群众中传唱,这全归功于上海电视台的一台直播中秋联欢晚会,由京剧名家李玉茹之女李莉执导,录制于古朴典雅的丁香花园,我受邀担任主持人。是夜,沪上文艺大咖如朱逢博、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范瑞娟、筱文艳等盛装出席,月朗风清,聚叙赏月。演出进行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演出过半,我伫立于河边石桥,在屠巴海轻松、谐趣配器的前奏下,我放声歌唱:“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清亮的歌声飘荡在空旷的湖面上,在上海芭蕾舞团的乐队律动的伴奏下,掀起阵阵涟漪,曲终时的叫卖声悠远绵长,被热烈的掌声淹没!在座者皆觉得出奇不意,电影演员终能开口唱歌了!
在此,有必要向年轻的读者唠叨几句,当时的文艺界不像现在,歌者、舞者、演者固步自封、各自为营,各不越雷池半步;如今司空见惯的“跨界”,多方面发展被视为对专业不敬。我在当时被一部分人视为“异类”,既演戏又唱歌,我想,也许有朝一日我非但唱歌不需歌唱家代劳,而且能亲自为影片唱主题歌呢!真不能小觑荧屏的威力,竟能使一首歌在一夜之间唱红大半个上海滩。从此,我在从艺的旅程中多了一个选择,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我对艺术的追求。所以,继《卖汤圆》之后,我又向刘明义老师学唱印尼歌曲《卖木瓜》,找来了南美委内瑞拉民歌《花生米叫卖调》和歌剧《货郎与小姐》选曲《卖布歌》……我正酝酿一个“叫卖”系列,我想汇集各国的叫卖歌曲熔于一炉,一定是很有新意的!由于诸多因素,最终这个愿望未能实现,是我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回过头来,再说说这首《卖汤圆》,自从接触过这首歌曲的几十年来,我始终认为这是首中国台湾民谣,今年元宵却意外地找到了它的“生母”。如果网络资讯确凿的话,这应该是一首由陈蝶衣、姚敏作词作曲,电影《风雨桃花村》的插曲,首唱是方静音。前些年曾在不同场合听到过两位女士的演唱,一位是徐小凤,另一位就是方静音了,她俩的速度比我慢一些,仿佛是挑担步行叫卖;而我则是接近小快板,似是外卖小哥骑着单车穿行于穷街陋巷。春兰秋菊,各有千秋。
海派文化,源远流长,回望中国流行歌曲曲库中,不少蒙尘的宝藏渐次被开掘出来了,如刘雪庵作词、黄自作曲的《踏雪寻梅》,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等都是旋律优美、歌词隽永的佳作。在新时期我以为完全可以拿来翻唱,前者给孩子,后者给成人,都是上好的精神食粮。发掘后又弃置一隅,不啻是对历史的不敬。
有一首卢冀野作词、黄自作曲的《本事》,我以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流行歌曲的瑰宝,也被我收进专辑。这首歌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谓予不信,侧耳细听:
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儿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