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记者 姜燕)日前,学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乌尔禾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剑龙类足迹,足迹长仅5.7厘米。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理解新疆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多样性,剑龙类的发育,以及相关的古环境信息都有重要作用。
图说:幼年剑龙类复原图 绘图 神棘。研究者供图
乌尔禾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这里有着独特的风蚀地貌,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2002年,当地奇石、化石爱好者在该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湖相地层中陆续发现了各种足迹化石。2009年开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率课题组与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原工程师贾程凯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高级工程师祁利祺博士等专家学者合作,经过多年度的野外与室内工作,描述了该区域发现的大批肉食恐龙和鸟类足迹、剑龙类足迹、翼龙足迹、龟类足迹等,表明此地在白垩纪早期是一片水草丰美、有众多古动物活动的地界。
此次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剑龙类足迹,足迹长仅5.7厘米,预计造迹者体长约1米,属于典型的幼年个体。小足迹只有寻常柯氏三角足迹长度的15%,是目前该遗迹属已知的最小标本。两者有明显的相似度,比如三个功能趾如出一辙,但脚跟更小一些。有趣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目前记录的白垩纪鸟臀类足迹都以30至50厘米的大型个体为主,小型足迹非常罕见,这与同时期大量发现的小型兽脚类足迹形成明显对比。其中原因目前还不能确定,古生物学家推测这可能体现了生物学上的差异,幼年鸟臀类可能相对隐蔽地生活在巢穴或相对安全的区域,直到它们长到接近成年的体型。
邢立达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马丁•洛克利教授等专家学者在沉积地质学专业期刊《古代》(Palaios)撰文描述了这批遗迹化石。
图说:幼年剑龙类留下的三角足迹。
剑龙类是一类著名植食性恐龙,在侏罗纪晚期达到全盛,它们体型庞大,却长有非常小的头部,两排高高耸立的大型骨板沿着脊柱分布,就像屋顶的瓦片,尾部的末端长着4根用于防御的尾刺。这类动物的化石大多出现在北半球,尤其是美国与中国。剑龙类在侏罗纪的中晚期演化出许多物种,包含中国的沱江龙、东非的钉状龙、欧洲的勒苏维斯龙、以及美国的剑龙等,但是,只有少数剑龙类存活到白垩纪早期,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新疆克拉玛依吐谷鲁群地层发现的乌尔禾龙。乌尔禾龙体长约7米,与侏罗纪的剑龙类相比,它的背部骨板较钝平。
在遗迹学中,全球侏罗系地层并不罕见的一种足迹——三角足迹(Deltapodus),长期被认为是覆盾甲龙类所留下的,覆盾甲龙类包括了剑龙和甲龙类,但究竟是这两类恐龙中的哪一类所留,则很难分辨。目前,能确凿视为剑龙类所留下的足迹化石主要是美国犹他州发现的剑龙足迹(Stegopodus)以及新疆克拉玛依发现的柯氏三角足迹(Deltapodus curriei),这两者都可以与当地发现的剑龙类骨骼化石相对应。柯氏三角足迹看上去非常强壮,足迹由前后足迹组成,后足迹有三个功能趾,它们又短又钝,这种粗壮的趾头能很好的支撑剑龙类那庞大的躯体。学者曾经将这些足迹与美国发现的剑龙前足化石,其骨骼构造与足迹化石非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