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3月11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
杨洁/文
“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
“我们是把‘肥’施到根子上,政策打到点子上,所以起效快、有作用。”
“决不能因为家境、区域不同,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全国两会的“重头戏”、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3月11日下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些“干货”又刷屏了。
在近2个小时内,李克强总理回答了11个热点问题,涉及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科技创新、中美关系等领域。其中,总理在会上说起的三件“小事”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第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街头的普通店家。
总理提到,去年在疫情肆虐的时候,很多街面上都见不到行人,多数店铺都关了。一次考察中,他来到一家小店,店里已经三个月没有营业了,但好在有政府减免税费,支持减免房租、水电费,稳岗补贴资金到位,他们没有裁员,员工也没有离开,大家一起挺过来了。“企业和员工都明白,只要保住了企业、稳住了岗位,一复工复市,生意就会旺起来。”
就业,一头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饭碗”,一头关系着社会平稳与经济发展。店家的故事看似事小,其实是“天大的事”。
还记得去年的记者会上,总理同样心系疫情冲击下就业困难的人群:没有找到工作的五十多岁的农民工,歇业几个月的个体工商户,没有订单的外贸企业……当时总理说,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可以说政策是能用尽用,投入的钱也是最多的。
一笔笔政策资金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民生,在全国无数双勤劳双手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去年城镇新增就业、经济增长、居民收入都好于预期。
去年的政策决断背后源于何种信心,总理在今年给出了答案:“当时我们提出,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实际上是相信只要能够实现9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就有经济的正增长。”今年,还将继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还是把就业放在之首。“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一起熬过后,你看,窗外春风和煦。
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老人。
这些老人有不少是异地养老,或者帮子女来带孩子的。异地报销医疗费时,奔波的烦恼怎么解决?总理承诺,今年要扩大门诊费用跨省直接报销的范围,到明年年底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的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不能再让这些老人为此烦心”。
第三个故事,主人公是县乡中学的教师。
总理在两会参加代表团讨论时,听到一位中学校长说,现在县乡中学还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师的待遇不高、学历也很难提高。总理强调,对于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只要拿到居住证,一定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
无论是做生意的店家,异地看病报销难的老人,还是待遇不高的老师……记者会上的这些“小事”,事关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真实发生在你我身边。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为未来的中国擘画了发展的新蓝图,民生无疑是美丽画卷上的底色与亮色——超7万字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涵盖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其中涉及民生福祉的有7项,占比超过1/3,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
正如总理在记者会上所言,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的政府就应当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让这些“小事”都有更圆满的解决方案,让每一个家庭多一份舒心,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图景中的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