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出品的首部公益微电影《记忆密码》将于3月中旬上线。40后作家陈丹路、50后摄影家潘文龙和90后心理咨询师施艳文,花费三个月时间,用手机拍摄了一个关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暖心故事,希望唤起公众对这一群体更多的重视和关爱。日前举行的试片会上,这部时长仅6分钟,没有华丽的造型和布景,也没有一句台词的影片,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图说:《记忆密码》拍摄现场 官方图
一段往事,点燃创作热情
陈丹路、潘文龙、施艳文三人都不是专业的电影从业者。让他们下决心合作这部作品的,是陈丹路身边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当时,陈丹路好友朱旭东的父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临终前,老人一直咕哝着什么,直到一旁的护工帮忙翻译,朱旭东才听懂,老爷子在说:“总经理来了,倒茶倒茶。”这句“倒茶倒茶”成了父子之间的最后一句话。患病的父亲已经无法明白总经理是做什么的,但语气中为儿子骄傲的情绪一如往昔。
得知这个故事之后,主创三人组十分动容,一拍即合决定创作一部聚焦阿尔兹海默症的微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钢琴家女儿帮助曾是知名画家、如今却因阿尔兹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唤醒记忆的故事。扮演父亲一角的是陈丹路,他同时也是这部微电影的总策划兼艺术总监。已经74岁高龄的陈丹路虽已一头白发,却仍有一颗少年心。他虚心听取年轻人的建议,将编剧工作交给了心理咨询师、片中女儿的扮演者施艳文。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让片中这对父女复杂而真挚的亲情被展现得更加细腻动人。
图说:《记忆密码》拍摄现场 官方图
一部手机,记录人间真情
无论是从主创团队,还是场景、道具、拍摄设备来看,《记忆密码》都显得有些“简陋”。但三位主创精益求精的态度,让饱满的情绪渗透到了每一个镜头当中。
曾是《新民周刊》摄影记者的潘文龙则担任了本片的导演兼摄像。他利用多年新闻拍摄的经验,捕捉演员最美、最真实的瞬间。微电影中的许多长镜头,都是他手持手机一镜到底拍摄的。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个月,经历了上海最冷的季节。三位主创都是“完美主义者”,总是不惜为了一个理想的镜头冒着严寒反复重拍。
整部微电影没有台词,音乐便成了渲染情绪至关重要的元素。三人在线上寻找了许多作品,最后对著名作曲家李戈创作的《父女情》一听倾心。他们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取得李戈的联系方式。而李戈听闻他们要拍摄这样一部微电影,当即便决定将曲子免费授权给他们使用。
图说:《记忆密码》拍摄现场 官方图
陈丹路说:“《记忆密码》凝聚了众人的心血与智慧。与其说这是一部微电影,不如称它为一首小诗。也许这首小诗并不华丽,却很动人,献给普天下的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