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太阳迈进,我们正在最好的时代。70后、80后,甚至90后,越来越多地参与中国故事的讲述。
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觉醒年代》将历史向前推进一百年,那个时代的70后、80后、90后、00后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又怎样面对当年世界之大变局?《觉醒年代》生动呈现了百年前的这样一群人。70后的陈独秀,80后的李大钊,90后的毛泽东、邓中夏、陈延年,00后的赵世炎、陈乔年等一大批人物,以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代际构成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走来,展现时代之激荡,描绘觉醒之年代。
图说:《觉醒年代》海报 官方图
如同一朝分娩必经十月怀胎一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其极为艰难而漫长的孕育期,对于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其他政治组织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尤为如此。《觉醒年代》便从思想启蒙、思想准备、思想动员的角度,展现了这段孕育历程的壮阔、壮丽与壮美。
《觉醒年代》,如何表现“觉醒”?
它建立在广阔而深邃的历史场景中,将“觉醒”与“寻路”这两大时代主题紧密融合在一起。电视剧的叙述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六年,即1915年北洋政府时期。当时,欧洲一战战事正酣,日本则趁机逼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举国为之震惊。此刻正在东瀛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亦怀满腔悲愤。“南陈北李”都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他们并不是先知先觉者,只是勇于比他人承受更为艰辛、更为痛苦、更为彻底的精神磨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所有的旧路都被证明行不通时,就必须去寻求一条新的道路,这便是那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剧中的李大钊曾告诉青年毛泽东,他虽然还没有寻找到“药方”,但他相信已经“在路上”。探路者们以“在路上”的决绝精神不断实现着自我觉醒,唤起了民众觉醒,并将思想觉醒的效能转化为中华民族开新路、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鲜活的思想基因和鲜明的理论品格在此剧中得到充分彰显,“觉醒”展现了寻路的先导,丰富了寻路的内涵。
它以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为主线,贯穿诸多精彩的瞬间,将“觉醒”在艰苦的探索,在激烈的碰撞,在面向世界的鉴别比较中逐步实现的历程娓娓道来而令人信服。在这条主线上,又生发出叙事的两翼:一个是如何办《新青年》这块新文化的阵地;另一个是如何办北大这座新文化的大本营。围绕于此,关于思想、文化、政治的论争一一登场,精彩场面此起彼伏。论争不仅在“新学”和“旧学”、“问题”和“主义”之间展开,还逐渐拓展到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最早的觉醒者之一陈独秀在其中塑造得最为鲜明。从早年参与推翻清廷的暴力活动到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却决心“二十年不谈政治”,再到同李大钊相约建党,凸显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灵史,这个历程是通过学习、思考、比较、辨别,特别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自我否定方能完成的,唯有如此才会不断坚定自己的信仰选择。
它建构了众多历史人物出演的大舞台,将“觉醒”变得格外富有质感。观此剧犹如看当年思想文化的“天团”,剧中不仅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以及早期的英烈和骨干,还从新文化运动的广博出发,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章士钊、蔡元培、鲁迅、胡适、辜鸿铭、钱玄同等人的形象。他们之间无论是惺惺相惜、相互扶持还是激烈论战,都既有大时代之气象又有日常生活之风貌。在他们的交织碰撞中,觉醒者们奔涌而出,而其他人也构成了历史合力中的完整组成部分。在屏幕上回望那段历史,人们不禁为其深沉厚重、大开大合、肆意豪放而心生触动与感动。
图说:《觉醒年代》海报 官方图
围绕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觉醒年代》精心刻画的几个“高光时刻”值得特别品味,而它们均来自《新青年》历史上发表过的文章。
一是1916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早稻田大学除名的李大钊,在日本写下《青春》一文,作为其人生的宣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二是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之主张。
三是1918年,周树人以“鲁迅”的笔名完成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新青年》编委争相传阅、欣喜若狂。
一个个高光时刻让历史发出了亮光,而这群人最终点亮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