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方供图
近日,B站上一首《这才是病理》MV引起广泛关注。歌曲中关于病理和病理医师背后故事的演绎,让诸多病理医生深感共鸣,一些观众留言“原来这就是病理”……
歌曲的演唱者郑雨薇,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名病理科医生。在学生时期,她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作曲编曲和钢琴演奏。完成这首《这才是病理》,郑雨薇耗时不过3周。在这期间,除了作曲、编曲、录音、演唱、和声“一肩挑”以外,郑雨薇还客串了分镜导演。
在病理医生岗位上工作多年,郑雨薇萌生了是否可以把自己的爱好跟工作内容相结合的想法,她希望创作一首病理人自己的歌曲,让更多的人了解病理这个“幕后的英雄”。很快,郑雨薇这一想法得到了科室的大力支持。
《这才是病理》的歌词是由热爱古诗词,曾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规培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张磊医生共同参与了创作,科普了病理的工作内容。郑雨薇介绍说,病理,在大众看来是非常陌生的字眼,如果不是某些疾病诊断必须一纸“病理报告”,很多人对其更是“闻所未闻”,她笑称:“病人和家属经常以为我们是“病历”科,专门复印病历的科室”。
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病理报告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对于肿瘤性疾病而言,病理报告更像是一张“判决书”——给出疾病良恶的最终判断。“活检组织外观”、“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良恶性”……这些是病理报告上常见的医学术语。因而,病理医生也被称作是“医生的医生”。
经由外科手术或者活检穿刺等手段获取的人体组织样本,经过一系列复杂处理后,制作成一张小小的“玻璃切片”,由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根据看到的细胞形态结构等特征,配合分子及免疫组化等检查手段,最终出具“病理诊断报告书”,为临床医生的后续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016年进入肿瘤医院病理科,郑雨薇医生所在的岗位是细胞病理医生,日常工作内容是细胞病理诊断,工作量约为9000例/年。
“在复旦版医院排行榜中,肿瘤医院病理科专科已经连续十年声誉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病理会诊中心,并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表示,即便是肿瘤患者,他们对于做病理检查的意义和工作流程也知之甚少,郑雨薇通过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公众更多地认识病理医生群体。
病理医生与病人的距离是一纸病理报告,但这一纸报告的质量,是以诸多病理医生及技术员们大量繁琐的工作为基础的。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位副高职称的病理医生一年阅片近8万张。郑雨薇表示,“相比于医院其他科室,病理科比较‘冷门’;长期‘螺蛳壳中做道场’,非常考验医生的耐力和毅力。但是在很多时候,一些病人因为我们出具的病理报告排除恶性,他们重获了生机,让我能在临床病理之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