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祖国统一,始终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香港从此走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道路。
香港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决定,并就处理香港问题确定两条原则:一是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能再晚;二是在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1982年9月,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撒切尔夫人提出,香港的繁荣有赖于英国的统治,如果现在对英国的管理实行或宣布重大改变,将对香港产生灾难性影响。对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邓小平: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就是说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问题是不能谈判的,不管用什么方式。
时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 鲁平:那个时候中央也是态度很坚决。小平同志当时这样讲,他说,我不信,如果真的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的话,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现实。
通过这次会谈,中方掌握了收回香港的主动权。经过两年艰难谈判,中英两国在1984年12月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根据1982年宪法的规定,在广泛听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把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奠定了依法治港的法律基石。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董建华为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并于12月16日得到中央政府正式任命。至此,香港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1997年6月30日午夜,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香港特区前立法会主席 范徐丽泰:从6月30日晚上开始,一路到7月1日香港下了很大的雨。当时在新界,解放军是从深圳进来的,他们坐在大货车上面,站在那,雨淋得浑身都是湿的。我们新界的居民夹道欢迎,也是全身都湿的,大家挥着我们的国旗。
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国旗缓缓降下;7月1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香港特区前立法会主席 范徐丽泰:旗手拿着旗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旗手,三个人,那是挺直胸,雄赳赳地一步一步上来,很有气势。那一幕在我心中,我觉得从此我们香港的中国人抬起头来了。跟着下来第二场就是特区的成立(仪式),当时我就要带着我们临时立法会的议员来做宣誓。我心里边,没有上台之前很紧张,我恐怕我的普通话念出来不大正统。可是我到了台上,我脑袋里边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现在我们特区成立了,我们是抬起头来做人,所以我应该是信心满满的,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我的发音是不是正确。我就这样去做了这个宣誓。
从回归之日起,香港作为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央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实行管治,依法遏制和打击“港独”势力,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香港特区根本利益,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
在依法治港的同时,党和国家从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着眼,全力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几天前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未来发展作出了清晰定位。从金融到创新科技,从航运、贸易到专业服务,从知识产权到文化交流,香港拥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接轨”角色作用,得到鲜明突出和充分发挥。
“一国两制”不仅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更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张晓明:中国共产党是“一国两制”事业的创立者,也是“一国两制”事业的领导者、践行者、维护者,没有任何人比中国共产党、比中国政府更懂得“一国两制”的宝贵价值,更执着地坚守“一国两制”的初心。无论是已经制定的香港国安法,还是正在完善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选举制度,以及将来我们所要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都是为了把“一国两制”执行好、实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