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那永不风化的缆船石,既是船只停靠系缆的支点,又是江南安逸生活的繁花点缀。
“江边缆舟石,缆解不留痕。长恨芜萍草,难同结缕根。”这是元代诗人杨维桢吟诵水乡缆船石的诗歌。水乡人自古以来就是依水而居的智者。河道是水乡美丽的曲线,顺着水系依河而筑的房屋,是水乡健美的身躯和古镇美丽的衣裳。这天人合一的江南建筑,是道法自然的典范。
“开门见河,出门动橹”,是江南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捕鱼、运输,靠行舟;赶集、上街,靠划船;连娶亲、访友,也要摇橹坐船。舟船成了江南人空间变换的工具,人生航程交通的载体。
关于缆船石,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船队从咸阳出发,当到达杭州湾的钱塘江边时,但见水急浪高,一时不能前行,便命令船队开到附近宝石山的南岸去躲避风浪,将皇船系缆于一块巨石上,才转危为安。后人便将此石称为“秦始皇缆船石”。
水载舟,人求安,如何让人生的启航归航,周而复始地有一个归宿点,让人生的旅途,能够营造出一个优美而又恒定的轨迹。江南人首创了一个个停泊在家门口河埠头的缆船石,让舟船能够时隐时现地拴在心灵的栖息地。
江南水乡的临水人家,都标配缆船石。这里头,既有外出乘风破浪、闯荡江河湖海的勇气,又有渴望风平浪静的生活追求,这种矛盾的对应心态,是江南人的生命气度和生活态度的表现。出航进取心强,归航求安逸切,让江南人心中无形的渴望,幻化成有形的“缆石”,让生命和生活有个安定和安宁,达到安居乐业的境地。
“缆石”,这是水乡风情的展现。它与江南人的文化心理,与水乡人的理想追求息息相关。那些镂刻精细,图案生动的船缆石,有“如意”“古瓶”“葫芦”“蕉叶”“宝剑”“牛角”等,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情有趣,融化了水乡人的审美情趣。
在长三角地区的青吴嘉,每一座繁华的古镇,都会见到丰富多彩的缆船石,一般有立柱式和洞穴式之分。凡是历史文化古镇,一般都拥有近千颗缆船石,约50多种类型。
缆船石除了系缆船只之外,还有测量水位、预报水灾的作用。江南市镇多设置具有系缆功能的“水测碑”。诸如青浦朱家角的放生桥堍、青浦城厢镇的海门桥堍,吴江垂虹桥边也竖了二块“水测碑”,嘉善的西塘也有一块等等,不胜枚举。在江南古镇,老百姓普遍称这种缆船石为“忧欢石”,因为在水乡,江河湖泊的水位高低升降,维系着古镇百姓生命安危,生活悲喜。
江南水乡,那永不风化的缆船石,既是船只停靠系缆的支点,又是江南安逸生活的繁花点缀。它曾经是江南人心灵寄托的象征,更是几千年来江南人幸福生活的根基。缆船石,是一种能工巧匠创造的文化遗产,蕴含着神奇的吸引力和江南文化的魅力。
难怪著名诗人余光中曾感叹缆船石道:“当渡船解缆,风笛催客,只等你前来相送,在茫茫的渡头,看我渐渐地离岸,水阔,天长,对我挥手。我会在对岸,苦苦守候。接你的下一班船,在荒芜的渡头,看你渐渐地靠岸,水尽,天回,对你招手。”